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储钠性能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s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钠资源在地球上储量丰富、廉价易得,同时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摇椅式”离子储存机制,使得钠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系统和智能电网中规模化应用成为一种有希望的储能器件。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较高,而且是决定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开发低成本、安全性高及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新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鉴于此,本文探索了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制备及掺杂不同半径Cu2+、Ag+和Au+对储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模板剂辅助的共沉淀法及后续烧结制备了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NCM)正极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元素组成及电化学储钠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CM具有六边形片状形貌,厚度为496 nm,空间群为P63/mmc,在0.5 C倍率循环100圈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08 m Ah g-1,容量保持率可达81%,即使在5 C倍率时的放电比容量仍可达87 m Ah g-1,高于同样条件下对比正极的93 m Ah g-1、70%和40 m Ah g-1,且NCM正极具有更大的Na+扩散系数,表现了更快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原因在于NCM材料具有更大的晶胞参数a/b和c、较小的Na+脱/嵌能垒,从而改善了电化学性能。2.通过进一步掺杂Cu2+、Ag+和Au+探究不同离子半径掺杂对材料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储钠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杂后正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为六边形片状形貌和P63/mmc空间群,掺杂Cu2+、Ag+和Au+后的正极在0.5 C倍率循环100圈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5 m Ah g-1、114m Ah g-1和117 m Ah 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4%、88%和89%,即使在10 C倍率时放电比容量仍为56 m Ah g-1、64 m Ah g-1和71 m Ah g-1;且掺杂材料的Na+扩散系数与晶胞参数a/b的变化规律为NCMAu>NCMAg>NCMCu,原因在于更大离子半径的Au+掺杂有助于扩大晶胞参数、提升Na+的传输速率、抑制相变发生和缓解材料结构在Na+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而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二十世纪女作家,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我的父亲母亲》是莱辛的封笔之作,具有半自传体特征,其结构独特,泾渭分明,前半部分构建了没有战争阴影的理想生活,后半部分描述了一战后南非的真实世界。通过描写快乐的
十九世纪上半叶,科技进步促使美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工业资本主义繁荣之景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女性。这一时期既有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妇女,也有新兴的城市工薪阶级的女性。但毫无例外,她们都是以父权意识形态统治下的“他者”身份存在着,饱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坡的短篇小说无意中对此作了隐秘的记录。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空间理论,颠覆了时间优于空间的传统概念,认为空间既是具体的物质形式,又是抽象的精神建构。空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庄子》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自古至今对《庄子》一书、庄子哲学各种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深入研究在学术史中屡见不鲜。针对庄子提出的诸多概念,研究者们重点解读了概念的含义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但较少有研究者通过梳理庄子的概念,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庄子哲学整体的概念结构。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体形态的《庄子》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地悬置关于内外篇划分与作者问题
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相较于传统脱氮工艺具有无需耗氧量和外加碳源,剩余污泥产生量少等优势。但在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低温、污泥流失等问题
学位
基于电子束切割实验和“拉堆技术”,本文设计了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订制制备方法---剪切缝合方法,为在实验上实现SWNTs的可控制备,进而得到具有单一电子特性、满足特定需求的SWNTs提供新的思路。另外,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周期性嵌入四、八元环的新型单壁管状碳纳米团簇及对应的SWNTs。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SWNTs的性质、研究现状、常见制备方法,并说明本文
学位
从人类发展并制造工程结构开始,便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结构损伤问题,目前的生产工艺水平等尚不能保证结构完全不存在裂纹。随着结构复杂性的增加以及材料、环境和长期服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结构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裂纹损伤,甚至引发疲劳断裂事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研究并推广结构裂纹的识别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装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预测构件的最大使用寿命有种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