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恐惧泛化的影响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ak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焦虑障碍中的重要跨诊断因素,影响个体对于不确定性信息的加工、解释和反应。以往的研究多关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其他焦虑障碍风险因子的相关,或单一考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某一方面的影响,缺乏对其在焦虑障碍形成与维持过程中之作用的考察。本研究在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恐惧泛化中操纵了可预测情境和不可预测情境,从恐惧泛化的不同方面及其与不可预测性的交互作用的角度,考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不同的个体在恐惧泛化过程中的差异。研究一中探讨了习得性恐惧在相似情境中的泛化,结果表明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基于情境的恐惧泛化存在预测作用,且该作用受到情境的调节,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在不可预测情境和可预测情境中的差异更大,在不可预测情境中的泛化程度更高。此外,不可预测性增强了个体的威胁预期,所有个体在不可预测情境中的威胁预期高于可预测情境。研究二探讨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基于线索的恐惧泛化的影响及背后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在不可预测情境中对相似线索的恐惧泛化程度高于可预测情境,而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则没有这种差异。ERP结果发现个体在早期开始对刺激进行辨别加工(N1),相较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表现出对不可预测性的注意偏向(P2)、抑制执行功能受损(N2)和增强的威胁预期(CNV)。研究三探讨了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于基于自主选择的恐惧泛化的影响,与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相比,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的恐惧泛化程度更高,并表现出更多的回避行为,其影响是跨情境的。高、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可预测情境中。在成功对刺激的进行辨别加工后(N1),和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相比,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表现出对威胁和不可预测性的注意偏向(P2),无法抑制对相关信息的加工(N2),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负面偏向(LPP)等。上述三个研究的结果表明:(1)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多种形式的恐惧泛化存在预测作用,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的恐惧泛化程度高于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2)不可预测性导致个体对电击的预期增强,回避反应增加;(3)高、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个体在对刺激和情境的注意、反应抑制和唤醒水平等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差异。该结果对理解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焦虑障碍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对针对不确定性的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发展阶段,其生理、心理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冲动、冒险寻求、情绪易变、社会重新定位。适当水平的行为变化(比如习惯反应),能帮助青少年在极少消耗或不消耗认知资源的情况下快速作出决策;而不适当的行为变化(冲动、冒险)可能会为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比如打架斗殴、无防护性行为、情感双相障碍、成瘾等。传统的二元“情绪-认知”模型把青少年时期的
学位
在线课程普及化加速,高校学分制慕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的重要部分。与主要以面对面教师讲授模式为主的传统课程相比,慕课学习方式则主要建立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但是在线学习者与教师无法迅速适应慕课自主学习方式的问题普遍。而慕课平台缺乏自主学习支持的缺陷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学习者无法管理自身学习任务、学习者孤独感强烈、教师缺乏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师生交互缺乏以及慕课产生的大量后台数据被忽略等问题始终难以
学位
合作是人类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们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目前研究人员还未统一结论,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此前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单人水平上考察个体的行为表现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但一般来说,在社会互动中,合作关系的成功建立一方面取决于互动中群体的人格特质,如一位倾向于合作的个体与不同特质的搭档进行合作时其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以往只考察单人人格特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学位
趋避动机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趋近动机系统和回避动机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就会带来诸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情绪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其中愤怒情绪的动机方向一直存在争论,研究表明它既可以引发趋近动机,也可以引发回避动机,情绪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以及哪些因素会对情绪的动机反应产生影响?在情绪动机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在缺乏情绪信息的情境下
学位
遵守和适应社会规则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发现偏离规则和不断适应规则的能力对个体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决策必然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个体总是会归属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因此在与他人互动时不可避免会受到群体身份的影响。最典型的群体身份则为内群体与外群体,在决策时人们倾向于对内群体成员更宽容,即产生内群体偏爱。然而,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社会
学位
社会排斥是常见的负性社交体验,个体经历短期的社会排斥后会产生负性情绪体验和受伤感受,这种社会疼痛会引起类似于生理疼痛的心理反应。长期经历社会排斥则会降低被排斥者的自尊心,并对人的基本需求(如归属的需要和控制的需要)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考察了高、低抑郁倾向水平个体在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r VLPFC)接受神经电刺激后对社会排斥及
学位
人一生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应激事件,应激事件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激活,刺激糖皮质激素分泌。短时间或适当强度的应激事件会让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从而更好地应对威胁和挑战。但当应激事件或者其影响长期存在时,就会引起慢性应激。慢性应激往往危害个体的身体健康,并对脑、认知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已有的动物和人类学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在结构上导致前额叶体积缩小,并在功能上削弱了前额叶主导的执行
学位
以往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对注意,记忆和决策等各种高水平的认知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而这种损伤作用背后的神经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双稳态知觉现象,采用双眼竞争范式(Binocular Rivalry)和基于运动的结构范式(Structure from Motion),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和认知计算建模分析,全面考察睡眠剥夺对个体双稳态知觉加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进而探究睡眠不
学位
自我控制是一种有助于人们抵制诱惑,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以往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状态(即低自我控制状态)下会比非损耗条件下做出更多的不诚实行为。对此,一部分研究者提出有限资源模型来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人们内部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在前一段任务中进行自我控制任务会快速消耗内部资源,而这种内部资源在短时间内并不容易恢复,则可供下一个任务使用的内部资源就会减少,于是在随后的任务中自我控制的表现也将会下
学位
近年来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社会阶层对人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迄今为止,该领域的研究局限于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自身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涉及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第三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之间和背后机制之间存在冲突。本研究通过三项实验,逐步探索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第三方判断者社会预期的影响及其背后机制、社会预期的内涵、社会预期的合理性。研究一采用独裁者博弈,即独裁者拥有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