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属植物内生菌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wm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蕉属植物包含我国南方多种重要的观赏或果树植物。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防治上难度比较大,该病的生物防治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健康的芭蕉属植物体内可能存在能够与其协作起来共同抵抗香蕉枯萎病的内生菌,寻找这种内生菌作为生防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相对于其他生防因子而言,有很大的优势。本研究首先对4株采自不同地区的不同种芭蕉属植物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脂肪酸鉴定;然后研究芭蕉属植物内生菌的种群分布特性;同时,在芭蕉属植物内生菌中筛选4种病原菌的拮抗菌,并选出香蕉枯萎病的生防菌;进一步将此生防菌接到香蕉苗上研究其定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和数量分布对不同品种芭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含量存在较大差别,4个检测品种中野生蕉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芭蕉和红花蕉含菌量最低;红花蕉和威廉斯蕉均为根部含菌量远高于叶部和茎部。野生蕉叶部内生细菌含量比根部含量高,多集中在输导系统。本研究将不同器官组织的研究具体细分到叶肉、叶脉、叶柄、茎顶部、茎中部、茎基部、根部,发现内生细菌并不是分布在各部位的每个组织中。2.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的鉴定和种群分布分离到沙门氏菌属□假单孢杆菌属□肠杆菌属□根瘤菌属□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16个属的内生细菌,并将其中14株鉴定到种级;其中,Salmonella spp.、Klebsiella spp.和Pseudomonas spp.这3种类群在不同品种和植株的不同器官中均有分布并且数量都占绝对优势。根据这14种内生细菌的分布情况显示,不同品种内生细菌在种群数量分布上存在差异。3.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生防功能菌的筛选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65株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对辣椒青枯雷尔氏菌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1株,对香蕉枯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拮抗作用较强的有4株,对苦瓜炭疽菌拮抗效果较明显的4株。其中铜绿假单孢杆菌H4-3-1同时对3种病原菌都有较好的离体抑菌效果,具有研究开发价值。4.生防菌铜绿假单孢杆菌在香蕉苗上的定殖规律生防菌H4-3-1抗利福平突变菌株在香蕉沙床苗上定殖试验结果显示,H4-3-1对香蕉沙床苗的7天、14天致死浓度均为107。同一接菌浓度不同苗龄香蕉苗上生防菌H4-3-1的定殖规律与数量也有所不同。同时,提高接菌浓度对生防菌定殖数量提高的作用不明显。在20天苗龄的香蕉组培苗上接种稀释10000倍的生防菌H4-3-1发酵液能够使该菌在植株体内较好的定殖,接种20天后在香蕉苗根部及茎上部的定殖数量都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使用的菌液浓度又较低,试验中死苗数也相对较少,在进一步的定殖规律、防病机理和菌剂开发应用的研究中可作为研究基础模式。
其他文献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幸福感、创造力、心理韧性以及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阐述了积极情绪的功能与意义,总结了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积极作用
<正>2014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坂茂出生于东京,现年56岁,目前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设有工作室,是建筑界的奇才。他不仅为私人客户设计优雅且富于新意的作品,而且将同样
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会计改革的关键内容,电算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与质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各少数民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形成了各自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个性,为了表现民族特性,维持必须的生产生活
常言道“人老先从腿开始”。腿部衰老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Sarcopenia现象。Sarcopenia是一种以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增龄性机能退化征。人类步入40岁以后,骨骼肌会以
木结构工程材是以木材为原料,通过胶接技术压制而成的,可作为承重结构的支撑梁或工程板材。由于木结构工程材在室内和室外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因而木结构胶黏剂应具有高强度、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为便捷,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网络舆情问题逐渐呈现。文章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从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以氧化石墨烯(GO)、硅溶胶、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二氧化硅接枝氧化石墨烯(SiO2-g-GO)化合物,并用于改性环氧树脂制备SiO2-g-GO/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
<正>交通拥堵成为大城市通病,改善城市出行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智能交通系统是缓解交通、提升交通效率的有效手段。数据是智能交通的核心,对交通数据深度处理与分析是其中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走的是一条跨学科移植的途径,即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描写和解释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这一研究途径为我们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