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五步蛇毒经消化道吸收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口服五步蛇毒后能否以蛋白或多肽形式经消化道吸收入血及五步蛇毒蛋白在消化道的主要吸收部位;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检测口服五步蛇毒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五步蛇毒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的机制。为五步蛇毒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给大鼠灌胃的方式口服五步蛇毒,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检测五步蛇毒蛋白通过消化道后进入大鼠血液的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五步蛇毒蛋白在大鼠胃肠道组织内的分布;利用HE染色检测口服五步蛇毒对大鼠胃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2)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造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分为五步蛇毒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灌胃给与30、60、120 mg/kg的五步蛇毒,连续给药14天,观察小鼠的呼吸、精神状态等生命体征。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胸腺组织称重后,计算小鼠脾脏、胸腺指数;制备脾细胞悬液,利用CCK-8法检测Con A诱导的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碳粒廓清法检测小鼠吞噬系数α;中性红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利用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探究口服五步蛇毒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3)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与30、60、120 mg/kg的五步蛇毒14天,以西洋参作为阳性对照组。利用HE染色对小鼠进行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TNF-α、IL-4细胞因子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olt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ING、IRF3的表达水平,探索口服五步蛇毒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的机理。结果:(1)口服五步蛇毒1 h、3 h后的大鼠血浆中分别检测出各有4组和3组蛋白质与五步蛇毒蛋白质数据库匹配,主要活性蛋白为蛇毒金属蛋白酶和酸性磷脂酶A2;五步蛇毒进入消化道后,免疫组化显示在大鼠胃、十二指肠组织均有分布,口服1 h时主要分布在胃和十二指肠组织内,口服3 h时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肠组织内。(2)不同剂量的五步蛇毒均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脾脏指数(P<0.05),改善环磷酰胺所致的胸腺和脾脏萎缩、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P<0.05);中剂量(60 mg/kg)的五步蛇毒能促进正常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系数和吞噬率、促进正常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高剂量(120 mg/kg)的五步蛇毒能促进正常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正常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系数和吞噬率、促进正常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升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系数、恢复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3)低、中剂量(30、60 mg/kg)的五步蛇毒能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T-bet mRNA的表达水平和T-bet/GATA-3比值、降低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低、中剂量(30、60 mg/kg)的五步蛇毒能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中剂量(60 mg/kg)的五步蛇毒能明显下调免疫抑制小鼠STING、IRF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高剂量(120 mg/kg)的五步蛇毒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细胞因子TNF-α、IL-4的浓度(P<0.05)。结论:口服五步蛇毒部分活性蛋白质可以以蛋白或多肽的形式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和胃。五步蛇毒经消化道吸收后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明显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环磷酰胺导致的小鼠免疫抑制状态。口服五步蛇毒可能通过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细胞因子TNF-α和IL-4的水平,调节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达到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五步蛇毒口服毒性低,对免疫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物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具有突眼等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症状的早期Graves病(Graves’s disease,GD)患者眼表各项参数及其双眼在共聚焦显微镜(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CCM)下的检查结果,找到可能出现的眼表损伤,并将其量化后与以健康受检者组成的对照组相比较,找到这些结果之间的差异,讨论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温熔融-淬冷法制备硅基和硼基生物活性玻璃,研究两种生物活性玻璃的体外降解性能,体外对成骨细胞成骨功能表达的影响,以及将材料植入动物体内观察材料的降解与成骨能力,探索出两种材料于动物体内降解性能与骨再生能力的适配性。方法:根据生物活性玻璃是否含硼元素将实验材料分为2组:硅基生物活性玻璃(Silicon-based bioactive glass,Si BG)对照组和硼基生物活性玻璃
学位
目的:刚地弓形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可寄生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危害广泛。已有研究明确,弓形虫感染后会引发缺氧,其中HIF-1α是缺氧相关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本课题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脾脏中病理情况、检测HIF-1α及上下游相关基因及HIF-1蛋白的表达,明确其调控途径和作用靶基因,为弓形虫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感染模型
学位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齿状突置钉导向器,并探讨其在解剖标本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材料制作新型导向器,导向器从内到外分为注册导针、一级套管、二级套管、置钉套管(具有枪状结构并可与导航系统连接)。14具完整颈椎椎体标本,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导航导向器组与徒手置钉组,每组7具。新型导向器组(A组)采用新型导向器联合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传统导向器组(B组)采用传统导向器X线透视辅助置钉。比较两组置钉时间、穿刺
学位
目的:分析总结1例巨块型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论述肝细胞癌的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综合诊治的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发病时间,首次诊断的标准,原发灶部位,临床CNLC分期,首次治疗方式,术后辅助治疗,局部复发的局部治疗,晚期靶向及免疫
学位
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糖尿病被认为是影响创面愈合过程的主要病因之一,创面愈合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常见病症。近年来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上升,糖尿病创面的发病率随之增加,因而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尽管存在诸多风险,目前临床上糖尿病创面的治
学位
目的:观察应用手风琴技术治疗骨搬移中骨痂再生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定期随访2018年9月-2021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创伤性或肿瘤切除所致的骨缺损病人,对根据临床和X线照片判定骨痂再生不良的病例分析原因,釆用手风琴技术进行治疗,前瞻性观察骨痂再生改善的效果,采用Paley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0例骨搬移病例中有5例(12.5
学位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后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AL)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住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将吻合口漏发生的可能因素,如性别、年龄、BMI、基础病、肿瘤位置、病理情况、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等,通过SPSS 25.0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及多因素
学位
目的:探讨引起输卵管妊娠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减少异位妊娠发病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发生输卵管妊娠的患者30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妊娠的妇女300例作为对照组,对输卵管妊娠相关指标行病例对照研究。统计数据均选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于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
学位
目的:观察分析27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和来宾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儿童移位的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使用Judet分型和O’Brien分型对骨折进行分型。所有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必要时辅以经皮克氏针撬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