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n464j7428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是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重点项目“江陵凹陷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P01027)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的。 本文在盆地构造分析、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综合应用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等实际资料,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对构造控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江陵凹陷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控油作用,系统分析并总结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聚集规律,最后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块进行了评价。 运用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及平衡剖面方法,对江陵凹陷进行了整体和动态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的原型是受公安—松滋断层和丫角—新沟嘴断层控制的伸展型断陷盆地,发育江口断凹、万城—采穴断凸、江陵断凹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及十一个四级构造单元。 分析认为江陵凹陷发育四期、三个期次的断层系统:第一期为K2y—Ex时期形成,以张性为主,走向以NE或NEE向为主,近EW向为辅,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第二期为Ei—Ejh时期形成,整体表现为张性、平面上以NE向为主:第三期为Ejh末期与末期形成,整体为压扭性,平面上为近SN向或NW向,部分为早期张性断层反转。 江陵凹陷发育106个圈闭,主要受断层控制。主要类型有挤压背斜(包括盐隆)、断背斜、断鼻、断块等,其形成与断层差异升降作用、水平挤压作用和盐隆作用有关。 通过江陵凹陷构造运动学研究认为江陵凹陷演化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始新世新沟嘴组的第一期断陷阶段、荆沙组—荆河镇组的第二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早第三世末期与晚第三世的隆升剥蚀阶段。晚白垩—早第三纪断陷事件具有分期次、幕式发育特征。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穹隆作用—断陷伸展作用—火山作用—热沉降作用的构造事件序列特点。 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凹陷的构造变形及其控油作用进行了分析。(1)通过对江陵凹陷变形演化分析,提出江陵凹陷具有三个主要变形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晚期,对应发育三个主要不整合面。(2)通过对火山岩成份及活动期次等分析认为,江陵凹陷火山岩发育有四期:沙市组、新沟嘴组、荆沙组和潜江组时期,主要岩性为基性玄武岩,可作为油气的储集层,同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3)江陵凹陷盐构造主要形成于荆沙组—荆河镇组时期,至广华寺组末期最终定型,盐构造主要发育在荆州背斜带和南部断洼带两侧,盐构造形成有助于油气运移,同时控制江陵凹陷的油气聚集。 运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新生古储型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提出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模式与今后的勘探方向。指出深大断裂的活动(断距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典型病例提供药学服务,探讨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工作的切入点。方法:针对1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治疗的全过程,根据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结合患者
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当前数控技术研究的热点,软PLC 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构建了基于CAN 总线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中软PLC 的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CAN 总线部
丙烯酸酯聚氨酯涂层广泛用于高档轿车的罩光清漆层,近年来市场对其耐刮伤性、耐候性等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满足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期望通过以丙烯酸单体、
目的探讨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对3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一丝不苟地配合,术后严
近年来,司法与传媒的紧张与冲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语境下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可谓聚讼纷纭、见仁见智。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如肯定表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入世对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其中不仅涉及到教育体制和观念
1997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应用持续骨牵引手法复位、单边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区分所有建筑形式已经并将成为解决城镇住房的主要方式,而“共用部分是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核心重要问题”,其性质不同于一般民法意义上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08%。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恶化、
在建立路面和1/4车辆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对车辆悬架进行了LQG半主动控制,将被动、半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轮胎动位移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