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基态特性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4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超冷原子物理是物理学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尤其利用激光与中性原子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人工规范场,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基态相和动力学现象:如平面波相、条纹相、原子的自旋霍尔效应和自旋动量锁定等。而将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加载到光晶格中又出现了新的基态相,即边缘相。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为利用中性原子模拟强关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但是,目前对光晶格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研究还很初步,特别对系统基态相和发生相变时光晶格和自旋轨道耦合之间的竞争机理、以及在考虑原子间相互作用后系统的非线性能谱结构变化特性仍然不清楚。本文基于平均场理论和变分法,深入讨论了光晶格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基态相变和能谱结构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背景。首先综述了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实现以及系统中基态特性和能谱结构,进一步介绍了光晶格中凝聚体的能谱结构和动力学的特性,接着重点概述了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原理和基态相变,最后提出了目前该系统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章研究了囚禁在一维光晶格中由Rashba和Dresselhaus型自旋轨道耦合等权叠加形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基态相变。基于两模近似和变分法,解析地得到了极化Bloch波相和非极化Bloch波相相变的临界条件,该条件揭示了自旋轨道耦合、光晶格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在决定系统相变过程中的丰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相变临界值随光晶格强度的变化规律取决于种内、种间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有趣的是,通过调节自旋轨道耦合、光晶格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基态的能量最小值的位置(即凝聚体动量)可以位于布里渊区内的任意位置。这个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系统中的基态相以及在基态相变过程中光晶格与自旋轨道耦合之间的竞争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上一工作的基础上,第3章进一步研究了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非线性能谱结构和流密度。通过调节系统参数,详细地呈现了系统能带结构和流密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系统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能谱结构在布里渊区的边界处会出现有趣的环状结构(loop结构),拉曼耦合和光晶格会抑制loop结构的出现,而自旋轨道耦合和原子间相互作用促进loop结构产生,同时使loop的宽度变大以及能带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凝聚体能带结构的变化与流密度密切相关,其中自旋轨道耦合使布里渊区边界附近凝聚体流密度呈现出强烈的不对称性,使不同自旋态流密度在动量空间中的分布分离。而光晶格强度和拉曼耦合强度则会减弱这种不对称性,使不同自旋态流密度重合。Loop结构的出现破坏了系统的Bloch振荡,使系统发生Landau-Zener隧穿,而不同自旋态流密度在动量空间分布的分离意味着自旋交换动力学的出现。最后第4章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前景。
其他文献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时、准确的获取土壤含盐量信息,对防治土壤盐渍化以及灌溉农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精准的大面积获取土壤和作物光谱信息并反映其光谱特征,为估算和监测土壤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本研究以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内的四个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典型地块为研究区域,在春灌前后以及作物覆盖期采集土壤含盐量数据,并同步获取无人机多光
土壤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时空连续变异体。同一养分属性的空间结构存在尺度效应,即单一的大尺度采样,会导致小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变异规律被忽视,近年来随着田间精准灌溉施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小尺度下的耕地土壤养分研究非常必要。为探究不同作物覆盖下的田块表层土壤养分适宜的监测密度、不同时期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果园土壤养分上下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导致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许多线性系统存在部分或全部参数的不确定性,该属性能够借助模糊数进行表示和计算.基于部分元素为模糊数的不确定线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鉴于以上事实以及线性矩阵方程应用的广泛性,论文讨论了复模糊数表示不确定元的Sylvester矩阵方程AX+XB=C的计算方法,其中C是复模糊矩阵,X是未知复模糊向量,A是m × m阶实矩阵,B是n × n阶
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性是水力侵蚀研究的水动力学基础。然而由于坡面特征复杂且针对薄层水流的观测手段仍不完备,目前对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特征和阻力产生机理的认识有限,对草被空间配置影响下坡面流水动力特性变化和产流产沙过程规律仍未得出定论。本研究通过开展草被覆盖条件下水槽试验,研究草被密度与草被格局影响下的坡面薄层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量化分析草被覆盖条件下坡面水流阻力形成机理及各个阻力分量之间的关
“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幅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沟道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数量,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导致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遭受不同程度损毁,这使得沟道土地整治后流域水环境的变化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的流域产汇流过程需进一步研究的现状,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沟道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资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淤地坝水循环关键过程的变化对明确坝地土壤供水能力,科学指导淤地坝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西北部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两座已淤满淤地坝A、B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阻率成像法探究了坝地土壤电阻率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建立关系后解析坝地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结合地下水位数据,研究了坝地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并估算浅
流域水沙参数的有效率定与特征分析不仅直接影响模型模拟精度,而且对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延河流域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径流以及泥沙等数据,构建了延河流域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沙模型,并采用NSGA2(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
土地覆盖对流域水文过程有重要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土高原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显著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其对水文过程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后水文要素变化和水文要素之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以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型气候的延河流域为例,通过CLM5.0模型模拟1980–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对流
土壤含水率的准确测定对于水资源有效管理、节水灌溉、作物生长以及污染物监测等都非常重要;土壤结构性、塑性、压缩性、粘着性、粘结性等物理性质也都和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末端开路同轴探头介电测量法利用频域反射技术,结合矢量网络分析仪可以在宽频段上对土壤复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具有快速、无损、精度高的特点。但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必须在待测土壤介质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之间插入无源的探头才能够实现测量
灌区作物种植信息和不同作物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是灌区进行合理灌溉和用水调度的基础,遥感技术为全面、快捷的获取上述信息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Landsat 8卫星为数据源,以山西省临猗县回龙灌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了灌区作物种植遥感监测与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2018年7月-2020年7月云量少于15%的Landsat 8影像构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