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批判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逐渐发展壮大的一大理论学派,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该学派的出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是西方学者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而做出的积极探索。该学派深入揭示并批判在新的社会现实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各方面展现出来的弊端,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建设理想社会的路径,他们借助语言逻辑和现代数理分析等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和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和重新阐释,以此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意义上的重建。
  剥削问题是该学派早期讨论的重点社会问题之一,在剥削产生的原因方面,“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多是认为剥削问题起源于分配不公,甚至是直接将剥削等同于分配不公,剥削的消除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决分配不公。在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基础上,不同学者以不同路径对经典剥削理论进行解析和重建,柯亨侧重于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认为只有抛开自我所有原则才能弥补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缺陷,只有实现利益与负担面前人人平等时才能解决剥削问题、才能实现不完全的平等主义和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罗默以微观经济模型为基础重构剥削理论,以严谨而漂亮的模型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剥削的产生,并主张从初始生产资料的分配入手来消灭剥削;赖特则主要是从阶级理论出发来寻求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新兴中间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间阶级逐渐壮大的同时也使社会中出现了地位剥削和组织剥削等新型剥削形式,赖特认为只有打破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分化的阶级理论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结构。艾伦·伍德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并非总是不正义的,胡萨米对此予以激烈的反对,虽然伍德和胡萨米对于剥削是否正义的问题争论的不可开交,却都没能从历史和价值两个维度来辩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础是剩余价值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拒斥劳动价值论而以分析方法重建的剥削理论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他们以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论证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问题并积极探索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路径,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英、美等国的传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分配等弊端作出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其局限性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后,将剥削问题变成了单纯的分配问题,从其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来说,反对辩证法,提倡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更多的是对其分析方法而非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的信奉。审视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仍是从资产阶级立场讨论剥削,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端,而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改良主义。
其他文献
人的问题历来是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基点或中心,贯穿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始终。先秦与两汉时期,中国哲学对人的讨论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人性的探讨上。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从讨论人性问题过渡到才性问题。由于其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人才观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时代特色。  本文首先从东汉至魏晋清议活动中的人物品评和当时用人制度的背景入手,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观形成的社会、阶级及制度原因。其次以当时的著作
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社会思潮,对多个社会领域产生影响,当其席卷至科学领域时,主要体现为对科学的强烈反思和批判,并据此产生不同的女性主义科学观流派。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是美国著名的跨学科学者,也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赛博格宣言》自1985年发表以来就受到欧美学界的广泛关注。哈拉维的赛博格女性主义科学观是后现代主义的,并以其独特的赛博格
自我意识的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问题。康德批判哲学的主体转向不仅使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一章中把先验自我意识作为构成对表象知识的重要主体功能,同时也在道德哲学中将意志自律作为实现自由的途径,自我意识就与实现自由的目标紧密结合,成为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主体和动力。但是,由于先验自在之物与经验表象的分裂,导致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难以实现,因此康德以其美学理论,尤以《判断力批判》为主作为解决
学位
德福一致一直都是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一个被各种不同的文明所重视且反复探讨的道德伦理话题,纵观中国伦理思想史,关于德福一致的讨论不胜枚举,无数思想家都对这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进行了阐述和辩论。本文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中国传统社会对“德福”的思考及演变,从整体上理清德福一致观的演变过程,以从中发现其演变规律,总结出对当下社会的价值启示。  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
这篇论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休谟的德性理论,以展示休谟德性理论建构的语境、方法论以及休谟界说德性的标准、划分德性的依据和分析各种具体德性的内在理路。此外,这篇论文还对休谟德性理论建构的意义给出评价。  首先,这篇论文从西方德性理论传统和休谟哲学体系自身考察了休谟德性理论建构的语境。古往今来的道德学家们由对德性的探讨提出的德性观或德性理论在休谟看来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甚至在德性议题上笼罩着一种严重的混
学位
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话理论则在哲学诠释学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伽达默尔师从海德格尔学习古希腊哲学,受到柏拉图“对话”思想的启发,以柏拉图的对话为模本,同时在狄尔泰、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下,运用存有论的现象学方法阐述柏拉图对话思想,对前人的对话思想进行批判与继承,形成独具特色的对话理论思想。  为了进一步探究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的内容,首先对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分
学位
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内讨论度最高、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环境法及环境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思考和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准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为我们进一步破解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促进其他国家环境问题地解决提供了模板。然而,无可讳言,尽管中国的环境质量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有很
学位
现代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生活便利、精神享受和物质满足,人类文明进程得到了空前程度的提升。人类已经完全离不开现代技术。然而,技术具有双面性,它不总是帮助人的,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的风险和灾难。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资源和能源危机、生命安全遭受侵犯、人性伦理道德受到挑战、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等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在人类社会频频出现。  实际上,技术无论是带来利益还是风险,除了人使用工具的切身感受外,更多是通过媒
行为规范是人类在相应社会环境下普遍遵守的准则,客观上起着协调个人与组织关系的作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社会不断发展,行为规范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技术及其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掌握关键性信息和强制执行力的国家权力及其机构在社会行为规范产生与调整过程中占据的比重与责任也在逐步增长。而今经特定的行为规范以公告等形式明文发布,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行政手段。然而,调查显示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
考察黄宗羲的公私观,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其公私观以“理在气中,气外无理”的气本论为哲学基础,深入探讨了君、臣、天下的关系。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出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弊”的目的而从天下人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君主应该贯彻“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念,始终以为天下人的幸福为宗旨,通过各种途径去增加老百姓的福祉。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职位不同。天下之法制定的目的应该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