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塬沟壑区永寿县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耦合关系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塬沟壑区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该地区地貌特殊,塬面平坦开阔又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面陡峭,降雨不均,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以残塬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为研究区,以三期遥感影像(1998、2008、2018)为基础数据,结合土壤、降雨、植被、高程、人口、经济等数据,基于ENVI、Fragstats、Arcgis软件平台,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两者变化的相互耦合关系,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探究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当地的景观格局和水土保持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永寿县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面积变化在于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由183.44 km2增加到361.32 km2,园地面积由40.14 km2增加到168.80 km2。其来源于耕地和未利用地。研究期间,单一动态度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园地和林地,分别为19.54%和7.72%,1998-2008年间的综合动态度为4.07%,高于2008-2018年间的综合动态度2.40%。永寿县其他景观类型的重心迁移方向均向东部迁移发展。园地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其中,未利用地的迁移速率最高,变化速度最快。在景观指数方面,整体景观的蔓延度指数下降,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分散指数和景观分离度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了景观连通性变差,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2)永寿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年最大侵蚀模数和平均侵蚀模数逐年降低,年最大侵蚀模数由18481.77 t/(km2·a)到14801.48 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60.52 t/(km2·a)到104.58 t/(km2·a)。具体而言,永寿县1998-2008年土壤侵蚀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为444.49 km2、427.62 km2、370.63 km2,其土壤侵蚀类型以中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比例分别为35.42%、39.42%、38.50%。从土壤侵蚀转移面积变化可以看出,20年间,永寿县的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好转。1998-2008年间,土壤侵蚀等级增强部分的面积为153.97 km2,降低部分的面积为221.87 km2。2008-2018年间,土壤侵蚀等级增强部分的面积为115.16 km2,降低部分的面积为285.6 km2。在土壤侵蚀的坡度分异方面,微度侵蚀主要分布在10°以下的区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25°以下的区域,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15-25坡度等级的区域。(3)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耦合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来看,在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其发生侵蚀等级的面积占比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园地的侵蚀情况最小。从土壤侵蚀程度看,林地是永寿县土壤侵蚀程度程度最严重的景观类型,其侵蚀面积逐年增加,分别为143.27 km2、213.86 km2、254.81km2。但是其土壤侵蚀率在逐年减少,分别为78.10%、65.79%、70.52%。园地的土壤侵蚀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分别为13.01km2、42.74km2、17.29 km2。其土壤侵蚀率从1998年的32.41%降低到2018年的10.24%。从土壤侵蚀强度看,林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在1998-2008年减少了40.36,在2008-2018年减少了10.42。园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在1998-2008年增加了10.16,在2008-2018年减少了60.53。(4)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分析:从因子探测可知,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各异,其中影响最小的是景观聚集度指数(x10),影响最大的是坡度(x3)、人为干扰度(x9)、土地利用程度(x8)。从这3个影响因子的q值大小来看,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逐步超过了自然因子。从生态探测可知,部分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199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与200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大部分相同,与2018年的生态探测结果几乎相同。土地利用程度(x8)、人为干扰度(x9)这两个因子具有重要影响。从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可知,永寿县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强,而是非线性和双因子增强。
其他文献
苜蓿含有较多的胶体物质和较少的碳水化合物,不合适绿色储存,一般在干草中加工制成草块、草粉、草粒以及叶蛋白质的形式进行流通和保存。为了实现安全存储,必须对收获的苜蓿进行干燥处理。通常,不同的干燥方法使得苜蓿的品质和特性就会有所不同,对于市场消费者来说,不同品质干燥苜蓿的正确分类和识别仍存在着不少盲目性,以至于品质优良的不同品质干燥苜蓿难以快速推向商业市场,既影响到生产者的收益,又影响到消费者的权益。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是雌雄动物生殖能力的基础。研究表明,雌二醇(estradiol,E2)及其受体(estrogen nuclear receptors,ERs)在调控小鼠及人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报道,低浓度雌激素通过ERs促进C型钠尿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对山羊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停滞维持作用。环腺苷酸(c
为研究半干旱沙丘与草甸不同景观带内植被冠层处大气、植被叶片、土壤系统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响应,本文以半流动沙丘差巴嘎蒿、草甸玉米和芦苇、半流动半固定沙丘小叶锦鸡儿和黄柳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进行测试分析,对比每种植被碳含量和δ13C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持续干旱和连续降雨对其的影响,并使用气象站和其他测量的气象、土壤环境因子指标,探明各植被稳定碳同位素的
传统的竹材防霉剂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且药效易流失,林产工业迫切地需求一种绿色无毒、广谱长效的竹材防霉剂。中草药中的许多成分在抑制微生物方面具有极好的功效和环保价值,与纳米TiO2复合可改善其缓释、抗流失性能,同时赋予竹材更多的功能性,有望代替含铜、铬、砷等的化学防霉剂。1、以5种有机溶剂对延胡索进行索氏提取,以黑曲霉、桔青霉和绿色木霉的混合霉菌为目标菌种进行防霉测试,确定延胡索乙醇提取物防霉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阻止来自中亚草原和西部沙尘侵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近几年,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种植了大量的抗旱型乔木、灌木丛及各类牧草,在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两种典型人工种植植被青杨树与黄柳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多元线性混合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分析植被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生长期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规律,并结合研究区多年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与气象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现灌溉水利用程度的数值。通过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了解当年区域用水管理和节水改造水平。本论文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四年的实测数据与灌区信息分析,测算了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2016-2020年昌都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为昌都市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因为昌都市灌区
内蒙古沿黄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盐渍化是制约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排水排盐技术是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灌区内田间明沟塌坡严重,造成排水不畅,暗管排水技术的应用已成趋势。而且暗管排水是自治区实行“改盐增草兴牧”战略重要手段之一,暗管改良盐碱地势在必行。但不同盐碱化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不尽相同,暗管布置后的土壤改良效果未知。所以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及鄂尔多斯南岸的4个典型暗管排
以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要试点的沈乌灌域为研究对象,采取区域布井的监测方式,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理论,研究灌域大尺度和不同生态景观小尺度条件下,节水改造前后地下水埋深和水质空间变异性和时空分布规律。选取自然和人为因素通过灰度关联法明晰影响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变量CAR模型、灰色GM(1,1)残差模型、一次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1,1,1)
蛋白桑(Morus alba.L)是经过杂交选育出的抗逆性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特性,可作为优质饲用植物开发。在栽培过程中蛋白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三种当年生蛋白桑幼苗为研究材料,试验采用盆栽控水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胁迫,共设置7个处理梯度,其中正常供水记为CK,其余各处理分别记为W1~W6,CK~W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70%、60%
输卵管是卵子运输、储存、精子获能、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部位。输卵管上皮细胞支持胚胎的发育并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理想的生理生化环境,但相比于其他体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体外增殖分裂能力较弱,无法作为种质资源细胞库的种子细胞长期保存,也不能满足其他实验研究与应用的需求。因此,本论文以蒙古羊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消化法培养蒙古羊输卵管上皮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端粒逆转录酶基因(TERT)转入蒙古羊输卵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