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粉榕小蜂分类及其寄主专一性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互利共生关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影响了物种的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具有特殊意义。榕树和传粉榕小蜂是研究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典范,特别是其“一对一”的专一性关系常常成为该系统的代表性特征之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要深入研究这种共生关系,探讨这种“专一性”的程度,传粉榕小蜂准确的分类鉴定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榕小蜂的分类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我国关于榕小蜂分类方面研究非常滞后。  通过整理本实验室十余年收集的标本,获得来自我国云南、海南等地区48种榕树上的传粉榕小蜂。通过形态结合分子标记的方法,共鉴定传粉榕小蜂9属41种,描述了13个新种。选取同种榕树不同采集批次的榕小蜂标本,无损提取DNA获得COI基因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对不同枝系内与枝系间的遗传距离、和寻找形态差异,确定各组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专一性程度。  发现Ceratosolen属传粉榕小蜂多次发生寄主专一性打破现象。该属中国的14种中有12种不符合与寄主榕树一一对应关系。根据比较形态和寄主信息,将中国的Ceratosolen属物种分为3组,其中组1和组2打破寄主专一性主要通过异域物种形成的方式;组3则是通过同域物种形成,亲缘关系相近的寄主榕树分享其传粉榕小蜂。在Ceratosolen同域物种形成的过程中,雄性生殖器的特化为防止种间杂交起重要作用;而雌性产卵器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趋同,为同域物种形成增加可能性。  在Eupristina属中也存在较频繁的寄主专一性打破现象。但不同于Ceratosolen属的是,Eupristina属中寄主专一性打破主要表现为一种榕树上同时发现多种传粉榕小蜂,且这些榕小蜂都为姐妹种,该结论与此前认为该属寄主专一性打破主要由于寄主转移的结论不同。  在榕小蜂其他几个属中均有寄主专一性打破的情况发生,并非仅限于特定的属中。在不同属中均有一种榕树对应多种传粉榕小蜂和一种榕小蜂给多种榕树传粉的例子,且前者数量明多于后者。但由于采样数量与频率不足,还需加大样本深入研究。  榕小蜂寄主专一性打破反映了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关系。榕小蜂受寄主分化影响或适应寄主环境产生新物种,榕小蜂通过传粉影响寄主榕树的基因交流。因此研究互利共生生物的专一性打破对于理解物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往往会出现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已成为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移植物和患者生存.因此,减少其
有机磷诱导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N)是发生在人和敏感动物中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在神经毒性有机磷化合物(OP)染毒一周后开始出现的以周围神经为主的轴突变性。OP
该文描述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构建了一套DNA序列分析系统,并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中国1﹪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的项目中.该系统适合于大规模DNA测序分析.可以对测序过
溶菌酶(Lysozyme,EC3.2.1.17),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是英国细菌学家A.Fleming于1922年在鼻粘液中发现的强力杀菌物质,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弄清
该研究通过脑室注射AngⅡ,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观察AngⅡ对成年雄性大鼠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组织(MBH)GnRH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影响.用RIA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观察
该论文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马铃薯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亲和、非亲和互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交替呼吸途径的发生运行,以及参与交替氧化酶表
目的:  心肌梗塞后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的必需步骤,但该过程中伴随着严重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再灌注初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大量释放被
肿瘤抑制基因p16(MTS1/CDKN2/INK4a)定位于第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编码一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既往认为抑癌基因失活有两条途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物质丢失(杂合性丢失或纯合性
痛觉诱发电位是神经系统应答疼痛刺激引发的时相性脑诱发电位,它具有毫秒级的高时间分辨率,对于中枢痛觉处理过程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的诱发电位分析均依赖传统的叠
转移核糖核酸(transfer RNA,tRNA)是细胞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分子之一。tRNA上的核苷酸存在广泛转录后修饰,这些修饰对于tRNA在细胞内发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位于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