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实体肿瘤每增长1-2mm,需要其自身血管的新生以及进一步增殖,这个过程被称为“血管生成”。大量研究显示,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多步骤过程中,许多信号分子被激活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信号网络。研究和破解控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网络和关键调节机制,阻止肿瘤进展,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首要环节。肾癌是富含血管的实体肿瘤,而VEGF-VEGFR2通路在其血管生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此通路的发现也开启了靶向治疗肾癌的新时代。泛素化是指泛素分子在E1活化酶、E2结合酶和E3连接酶作用下,对靶蛋白进行特异性修饰的过程。目前的研究表明,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是下调其活化的一个常见机制,并且在肿瘤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CHIP是E3泛素连接酶的一种,其可以作为分子伴侣系统(热休克蛋白70/90)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CHIP可以将某些和肿瘤发生相关的蛋白泛素化降解,包括p53、ErbB2、雌激素受体α、Met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过调控细胞内蛋白的降解过程,使得CHIP参与到很多细胞活动中,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分化,DNA损伤修复,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凋亡。然而,目前有关肾癌中CHIP表达情况以及CHIP、血管生成、VEGF-VEGFR2通路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CHIP在肾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HIP对肾癌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构建包含304例肾癌患者及34例正常肾组织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芯片中CHIP的表达情况,分析CHIP的表达和临床参数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局部进展、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CHIP表达和患者生存率即预后的关系,判断CHIP是否可以作为肾癌的独立的预后因子。体外细胞实验采用肾癌786-O及OS-RC-2细胞,分别瞬时转染CHIP高表达质粒或者小干扰片段。使用Transwell小室研究CHIP过表达或者干扰后对肾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HUVEC增殖实验和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实验观察CHIP对于肾癌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为了明确CHIP对于肾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是否通过VEGF-VEGFR2通路,采用ELISA实验检测CHIP过表达或者干扰后VEGF的分泌水平是否变化。同时,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VEGFR2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初步探索出CHIP调节肾癌血管生成的机制。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HIP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且肾癌组织中CHIP染色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正常肾组织CHIP染色阳性率94.1%(32/34),而肾癌组织中仅为51.0%(155/304)。同时,CHIP的低表达和临床pT分期进展(P=0.022)及TNM分期进展(P=0.022)明显相关。而且CHIP的低表达也和肾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P=0.029)及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P=0.030)的下降明显相关。进一步运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HIP的低表达可以作为肾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风险比,0.738;95%可信区间,0.559-0.974;P=0.032)。体外细胞迁移实验中,在肾癌786-O和OS-RC-2细胞中过表达CHIP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而干扰CHIP后肾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细胞侵袭实验的结果和迁移实验的结果保持一致。HUVEC增殖和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实验显示,在肾癌细胞中过表达或干扰CHIP后提取的上清液可以显著抑制或促进HUVEC的增殖及其血管生成能力。随后的机制研究中,ELISA实验结果表明CHIP对肾癌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可能在于过表达或干扰CHIP后,VEGF的分泌水平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或升高。同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过表达CHIP后肾癌细胞中的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肾癌患者中CHIP的低表达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肾癌细胞中过表达CHIP后通过提高VEGF的分泌,同时降低VEGFR2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能力。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CHIP可以和VEGF-VEGFR2通路相互作用,调节肾癌的血管生成。CHIP可以作为肾癌的预后标志物,针对CHIP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肾癌治疗的新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