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水分利用和出笋期个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能量,光合固碳过程与植物水分利用密切相关,并通过水分对有机同化物进行运输分配。竹类植物是典型的克隆植物,能够进行生理整合,即有机质资源、矿质养分及水分能够通过相连的地下茎在分株间进行传递。因此,竹子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状况及内部生理整合对竹子的生长、繁殖以及资源利用等具有直接影响。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出笋早且产量高,是优良的笋用竹种,在浙江地区栽培广泛。为了揭示雷竹水分利用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出笋期内部碳素分配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杭州市富阳区春建乡春建村的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雷竹个体生物量模型构建,不同年龄雷竹光合日变化及不同季节雷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在雷竹样地内采用切鞭法设置不同分株数雷竹克隆系统,研究了雷竹出笋期个体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地区平均单株雷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重的百分比为92.76%,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重的百分比为7.24%。雷竹平均单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顺序为:秆(60.31%)>叶(18.28%)>枝(14.16%)>根(7.24%)。雷竹各器官生物量、整株生物量与胸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不同年龄雷竹的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雷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n峰值出现在12:00,且1年生竹(3.9466μmol·m-2·s-1)>2年生竹(2.7054μmol·m-2·s-1)>3年生竹(2.4648μmol·m-2·s-1);雷竹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双峰”曲线变化,日平均WUE为:1年生竹(3.99μmol·mmol-1)>3年生竹(3.68μmol·mmol-1)>2年生竹(3.07μmol·mmol-1);环境因子中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空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相关性显著,且RH随PAR、Ta增大而降低,影响不同年龄雷竹Pn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AR,其次为Ta;对1年生雷竹WUE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RH,而对2年生、3年生雷竹WUE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PAR。综上所述,1年生雷竹光合能力、蒸腾及耗水能力均显著高于2-3年生雷竹,而3年生雷竹具有较高的抗旱能力,因此,调整雷竹林的年龄结构,使1-3年生的雷竹在竹林结构中各占适当的比例,有利于提高雷竹林地的生产力。(3)不同季节雷竹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在不同天气状况条件下的雷竹茎秆液流研究结果表明:雷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为夏季高于冬季,且随雷竹年龄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t)在冬季随雷竹年龄增加而降低,而在夏季则随雷竹年龄增加而升高,在冬季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随雷竹年龄增加而降低,夏季雷竹δ13C显著高于冬季,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即雷竹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冬季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夏季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夏季高于冬季。Pn、WUEt、Tr、δ13C总体来讲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显著,其中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雷竹茎秆液流呈昼夜节律性变化规律,且在晴朗天气变幅显著大于阴雨天气,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雷竹茎秆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中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雷竹出笋期不同器官有机碳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雷竹分株不同器官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且在出笋期发生显著变化,覆盖雷竹林不同分株数克隆系统中,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在出笋前:枝>鞭>叶>秆>根,在出笋完成后:秆>鞭>叶>枝>根;雷竹不同器官有机碳含量在出笋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枝、叶、鞭、秆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根有机碳含量呈“N”型变化规律。未覆盖雷竹林在出笋前:枝(52.64%)>叶(47.18%)>秆(40.98%)>鞭(40.13%)>根(35.14%),在出笋完成后:枝(48.20%)>秆(47.84%)>叶(45.53%)>鞭(45.52%)>根(44.29%),枝、叶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根、秆、鞭有机碳含量呈“N”型变化规律。覆盖及未覆盖条件下单株、多株系统雷竹分株各器官有机碳减少量均与出笋量成反比,随分株数量增加,出笋量增加,单株系统有机碳减少量大于多株系统,三株系统有机碳减少量大于双株系统,秆的有机碳减少量最大;未覆盖雷竹林双株系统中1年生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减少量大于2年生竹,三株系统中3年生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减少量大于1年、2年生竹。这些结果表明:出笋影响雷竹各器官有机碳分配格局,出笋时各器官间有机碳资源发生转移;各器官间源-汇关系发生变化,分株间有机碳资源存在整合共享,分株数量增加出笋量增加且多株系统内分株的损耗小于单株系统;分株年龄不同各器官出笋期有机碳减少量不同。
其他文献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学科,是现实世界内在关联的真实反映和有效体现,新课程目标理念中“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对其特性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和明示。通过对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提炼和总结,在提炼和总结中广泛运用”的发展性过程中。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体现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到底教什么?”这是我和所在备课组的老师们一直思考与探究问题。为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初二15个班的723名学生进行了有关“数学课堂效率”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7.8%,按要求答题率为100%,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一、主要原因及分析  问卷设计了13个问题,学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特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教学 方法    当前社会,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所需要的热门人才。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的小学学科教育,更应遵循和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为之不懈努力的教学活动。新实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
摘 要: 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作者认为: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的方法要科学,讨论的氛围要和谐,要培养学生“三会”。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 讨论 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像数据传输业务量越来越大;由于网络图像数据传输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图像加密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课堂是师生相互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但数学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自问自答、寂寞地说教,课堂死气沉沉,根本达不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在诸多数学思想方法中,转化是一种探索、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所谓转化,是把待解决的问题A通过某种方法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a上,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手段。运用转化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就是要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好的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材料和活动机会,使学生能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去认识自然与社会,去
桑科榕属植物(Ficus Linn.)由多达800种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组成。人类饮食利用的榕属植物种类非常多样,常见于一些研究榕属植物的生态学价值及其在农业和医药方面应用价值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