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2508#)多糖及真菌ZZF05的代谢产物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的第一部分(论文的前言部分)对多糖的生物学意义,结构研究方法,海洋微生物多糖及其海洋真菌青霉菌属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从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2508#的菌体中分离到的两种多糖G-12B,G-22B的结构,多糖G-12B,G-22B经凝胶色谱(GPC)纯化得到两种多糖G-12B,G-22B,用凝胶色谱及其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检验表明G-12B,G-22B为分子量分布均匀的多糖,用粘度法测其分子量分别为1.5×10<4>,1.7×10<4>;用完全酸水解,HPLC及酸水解后三甲基硅醚化,糖腈乙酸酯衍生化和GC/MS等不同的方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表明多糖G-12B由Glu,Gal,Man三种单糖按1:3.4:11.2的比例组成,G-22B是由四种单糖Fuc,Glu,Man,Gal按1:2:5:1的比例组成,通过1H,13C NMR初步确定多糖G-12B,G-22B的结构.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05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真菌ZZF05采自湛江海岸红树林,经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周世宁小组鉴定属于青霉菌属,该菌代谢产物的粗提物经活性检测具有抗真菌细菌的活性.在实验室发酵100L后,其培养液经浓缩萃取,多次硅胶柱层析分离其代谢产物,经一维的1H,13C NMR,及二维NMR(HMBC,HSQC),MS等手段确定部分化合物ZZF05-A,B,C,D,E,F,GH,I,J的结构,其中A为γ-吡喃酮类化合物,在青霉菌的代谢产物中这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化合物,有加香,固香等多种用途;B和C是环二肽,B是由脯氨酸和甘氨酸组成,而C是由脯氨酸和苏氨酸组成,环二肽类化合物一般具有较好生理活性;D是对羟基苯甲醛;E为十八碳的油酸,F~J是海洋微生物常见的代谢产物,其它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还在进行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生长过程中遵从生灭扩散演化机制的单种群杆菌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种群生长含时自组织理论的探索及将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拓展至单种群杆菌生长繁衍体系之生物波现
摘要固相微萃取膜(SPMEM)是一种集采样、萃取和富集于一体的新型样品预处理方法,它继承了固相微萃取(SPME)的萃取机理,保留了SPME的优点,具有与SPME相似的萃取性能,是SPME发
14年前,一个仅有三间平房的乡镇企业,在内蒙古茫茫的草原上羞涩地诞生了。14年后,草原依旧,乡镇企业的资产却逾16亿元,员工逾万人,并于1997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变化缘何产生
过去的几十年中,共轭聚合物因其具有发光效率高、柔性好、重量轻、良好的溶液加工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有机光电器件的制备。其中,喹喔啉单元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结构中包含有效调整聚合物的能级和带隙的缺电子N-杂环,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并且电子迁移率高,因此其本身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潜在的发光和光伏材料。聚合物材料可通过分子设计、化学修饰等方式改变结构,从而得到不同的能带隙、发光效率、溶解性等。基于以
学位
随着对高性能聚合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材料性能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热稳定性好、电性能优异的聚合物中,芳香均三嗪因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以其为主体的聚合物的研究受到科研和工业生产领域的青睐。均三嗪结构具有电子亲和性和结构对称性,能够进行电子传输,在聚合物主链中引入均三嗪结构能够提高聚合物骨架的刚性,同时能够在均三嗪环和芳环之间产生强烈的电子传输能力。因此,含有均三嗪结构的聚合物通常能够在热稳定性
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而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全面发展。
合成化学的理想反应是在“绿色”、温和的条件下能以较小的成本得到反应产物,并且反应物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合成化学家发现金属有机催化剂对许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ed technology,MIT)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技术。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在交联剂、引发剂的存在下以光引发或热引发的形式反应,形成具有特异性结合位点的刚性聚合物。这些特异性结合位点可以有效地分离分析印迹分子与其结构类似物。因其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制备简单,可循环利用,且耗费低等特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目前在色谱分离分析、传感器及催化作用等各个
该论文对大分子刚性链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近年来,微米尺寸和纳米尺寸的药物载体引起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这些载体包括了水溶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也随之激增,预计到2030年CO2排放量约为423亿吨。CO2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简便有效的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是当务之急。CO2是非极性分子,碳处于最高价态,其化学性质稳定,对CO2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还原CO2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其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