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缺损腔体修复的影响,观察两种材料在减少术后反应及促进软硬组织愈合方面的疗效,为拔牙后腔体缺损修复填充物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80例,共97颗下颌近中或水平的非高位阻生第三磨牙。按随机数字化表分为三组:PRF组,胶原蛋白组,血凝块组。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下行微创拔牙术,术后常规处理拔牙创。PRF组在拔牙创内充填PRF膜;胶原蛋白组在拔牙创内置入整颗胶原蛋白海绵;血凝块组使拔牙创内充满新鲜血液。术后回访记录24小时术区疼痛情况,观察术后7天术区粘膜、色泽、肿胀、出血情况,并拍摄术后即刻、术后6周、术后12周的数字化曲面体层片(Digital Panoranic radiography,DPR),进行牙槽窝骨密度测量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测量,以此评价两种材料对拔牙术后反应、粘膜软组织愈合、牙槽骨早期愈合的影响。结果:(1)大体观察:PRF组术后软硬组织愈合良好,无感染、脓液形成。胶原蛋白组、血凝块组1个月后各出现1例拔牙侧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脓肿。(2)24 h疼痛等级情况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23,P=0.18>0.05)。(3)术后7天粘膜色泽、肿胀情况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RF组等级低于血凝块组。PRF组与胶原蛋白组、胶原蛋白组与血凝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术区粘膜出血情况,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1,P=0.32>0.05)。(4)即刻骨密(高)度值、术后6周骨密(高)度值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周骨密(高)度值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骨密度值:PRF组高于血凝块组。术后12周骨高度值:PRF组小于血凝块组和胶原蛋白组,胶原蛋白组和血凝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接说明PRF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高度高于血凝块组和胶原蛋白组。(5)术后0-6周、术后6-12周、术后0-12周骨密度变化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6周骨密度变化值PRF组和胶原蛋白组均大于血凝块组,PRF组和胶原蛋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周、术后0-12周骨密度变化值中PRF组大于胶原蛋白组和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大于血凝块组。(6)术后0-6周、术后6-12周、术后0-12周骨高度变化在三组(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PRF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6周、术后0-12周骨高度变化值中PRF组大于胶原蛋白组和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大于血凝块组;术后6-12周骨高度变化值中PRF组大于胶原蛋白组和血凝块组,胶原蛋白组与血凝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RF和胶原蛋白海绵均可减轻拔牙术后炎症早期不良反应,促进拔牙创口软组织愈合,但PRF效果更显著。(2)PRF和胶原蛋白海绵均可促进拔牙后缺损腔隙骨组织的愈合,早期两者效果相当,后期PRF促进作用更明显。(3)PRF和胶原蛋白海绵均可减少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丧失,但PRF效果更显著,且具有呈先快后慢持续性影响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