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语篇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以“基因编辑婴儿”新闻报道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u1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当前国内的生态话语分析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类文本,忽视了非生态环境类文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新闻报道以其特有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但当前的研究中,鲜有将非生态环境类新闻报道与生态语言学结合起来的研究。
  本研究选取英、汉各十篇国内外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发布的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理论,运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分析语篇中隐含的生态和非生态特征,以及英、汉此类新闻语篇在语言表征方面的异同及异同产生的原因,挖掘此类语篇对于新闻话语生态和人类基因生态的影响。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基因编辑婴儿”此类英、汉新闻语篇使用了及物性系统中的哪些过程类型和参与者角色,体现出何种生态取向?
  (2) 人际功能中的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在此类英、汉新闻语篇中如何呈现,体现出何种生态取向?
  (3) 此类英、汉新闻语篇中语篇功能如何通过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传递生态信息,且传递出何种生态取向?
  (4) 语言层面上,此类英、汉新闻报道有何异同?其语言使用特征对新闻语言生态及人类基因生态又有何影响?
  通过人工标注与统计,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
  首先,英、汉此类新闻报道在通过及物性系统传递生态取向方面的语言特征主要体现在:1)过程类型方面,动作过程(38.76%)、关系过程(30.36%)和交流过程(18.24%)为英文此类新闻报道的主要过程类型,而中文此类新闻报道的主要过程类型为动作过程(38.91%)、关系过程(32.72%)和心理过程(15.22%);2)参与者角色方面,生态有益型语篇中生命体角色(包括人类和人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角色(包括物理性参与者和社会性参与者)都有涉及,而生态模糊型语篇中人外生命体未作为参与者角色1(即话语的出发点和关注点,通常为小句主语)出现。因此,在经验意义上,所选新闻报道中的生态有益型语篇无论在过程类型还是参与者角色分布上,都传递出生态有益型取向;而生态模糊型语篇在参与者角色的选择上,生态意识仍待提高,未见明显的生态破坏型语篇。
  其次,在通过人际意义传递生态取向方面,英、汉此类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气、情态和态度系统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此类英文和中文新闻报道均大量使用陈述语气(分别占98.86%和93.38%);而在情态和态度资源属性的选择方面,英、汉新闻报道则呈现不同的语言特征,即此类英文新闻报道多使用中值(41.88%)和低值(50.43%)情态,以及消极的态度资源(57.18%),而此类中文新闻报道则倾向于使用高值(41.14%)和低值(51.77%)情态,以及积极的态度资源(55.38%)。但结合生态场所观对人际意义加以分析,所选英、汉新闻语篇在人际意义上均传递出生态有益型取向。
  再者,英、汉此类新闻语篇主要通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实现语篇意义,传递生态取向,其语言特征体现为:1)在主位结构方面,生态模糊型语篇中未见从生态因素出发的主位,而生态有益型语篇的主位分布不仅关注人类自身,还关注非人类生态因素;2)在信息结构方面,新信息纷繁复杂,却传递的均为生态保护型信息。因此,在语篇意义上,所选的新闻报道中生态有益型语篇不仅较多使用生态因素做主位,而且所呈现的新信息均为生态保护型信息;而生态模糊型语篇虽在信息结构上传递出生态保护型信息,却在主位选择中未关注生态因素,因此传递的生态取向则并不明显,语篇意义分析中依然未见明显的生态破坏型语篇。
  最后,英、汉此类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征既有相似点也有差异性:1)相似点体现在参与者角色、语气选择和态度资源类型,以及主位分布情况相似;2)就差异性而言,主要体现在过程类型选择,以及情态类型和态度资源属性选择上。同时,所选新闻语篇中语言使用对新闻生态和人类基因生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生态有益型新闻语篇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和谐的新闻语言生态相符合;且通过客观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生态有益型新闻语篇引发大众及研究者对此类实验的谨慎思考,有利于维护人类基因生态;2)相较于生态保护型语篇,生态模糊型语篇中的语言使用在展示新闻生态和保护人类基因生态上的效果并不突显。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讨论,本文为此类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语言传递有益型的生态取向提供了启示,即为发布更多生态有益型新闻语篇,新闻报道者需突出参与者的生态属性,并在主位分布上对人外生态因素给予充分关注。同时,本研究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方面进入高度话语意识时代。为了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和外宣翻译至关重要。  外宣翻译关乎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当代特色话语权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汉语流行语作为中国特色话语的一部分,其英译本翻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流行语英译接受情况的研究十分有限。  本研究以《孔子学院》期刊中汉语流行
学位
爱丽丝·门罗是首位以其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女性作家。她的作品风格质朴,语言轻松自然,在叙事上也独具一格,具有极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她独特的叙事策略使得叙事研究成为门罗作品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内学者多从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对门罗早期作品进行研究,而对其作品的空间叙事特征关注较少。《亲爱的生活》作为门罗最后的封笔之作,集时序颠倒、空间转换、多视角叙事等叙事手法于一体,极大地增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然而推出的一系列“中国文学走出去”项目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忽略了受众的审美期待。金庸先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级人物,其武侠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在中国文学外译屡屡受挫的情况下,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译本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股有力的力量。对该英译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成功的
学位
乔纳森·弗兰岑 (Jonathan, Franzen 1959-) 是当代美国文坛炙手可热的小说家,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作品顺应了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转向,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自由》是一部书写现实的皇皇巨著,映射了当代人在个体化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自由》围绕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核心家庭展开,弗兰岑对小说人物进行了精致的刻画,描绘了他们在个体化社会中追逐自由的困惑与迷失,小说中人物所经历的
学位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社会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和崇高的艺术修养对后世的小说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儒林外史》,实现了语言间的顺畅交流,文化间的差异共存,显示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的翻译范式和翻译思想对于其他译者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体味中国文化的窗口具有重要意义。  “杂合”起初是一个生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世界最富盛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人类的脆弱与温情,揭露人性的复杂与扭曲。出版于2010年的《追日》也是如此。目前,学者已从现实主义、生态主义、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叙事学等多个角度对《追日》进行解读,但渗透在小说中的消费文化则未得到充分研究。通过讲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别尔德的故事,《追日》揭露了消费文化这个大环境对现代人的形塑作用。
学位
石黑一雄(1954-)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与萨尔曼·拉什迪、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一道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移民文学家。石黑一雄出生于长崎,1960 年随父母和两个姐姐移民英国,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自身的移民经历使他在创作中更加关注移民在国际环境下的生存环境。  与其他移民作家不同的是,他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国家或民族,而是采用国际主义视角探索个人的内心感
学位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发展,英语在不同的使用国家和地区结合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特色,逐渐产生了新的语言变体。“中国英语”的概念,作为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变体,在上世纪80年代被学者提出,经历了质疑批评,正逐渐被语言学研究领域所认可和关注。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逐步深化、世界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中国英语词汇也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被英语国家接受并广泛使用。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选取《纽约时报》国际新闻栏目中20
现今,全国高校陆续开展大学英语教改,将网络教学模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框架之中。然而,学生使用网络学习方式的意愿并不高,因此,了解学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满意度以及确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满意度如
学位
学术论文的目的是报告学者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而结论部分则是发现和结果集中展示之处。写好论文的结论部分能够让研究发现更好的为人熟知和接受,可以更快的建立学术权威。然而这一部分的写作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结论部分的研究通常从元话语或体裁分析的单一角度进行,且缺少专门针对理工类学校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写作的研究。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将自建语料库,结合Hy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