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微博碎片化传播方式是否让人们变得更浅薄?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的媒介技术革命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以及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颠覆。传统的长时间深度阅读日渐被碎片化、间断、浅表的阅读所取代。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到底对人们的信息理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层面入手去探寻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对人们阅读理解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内在机制,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运用网络起到理论支持作用。  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利用E-prime程序模拟微博阅读。在实验组中,要求被试按照日常阅读微博的习惯,对阅读到的微博进行反馈选择,即对阅读的每条微博进行“转发”或“跳转”的选择,并接受微博提供的“转发成功”或是“跳转”的反馈。在控制组中,被试只要阅读完所有的微博,不需要进行任何进行反馈选择。实验组有无关信息干扰,而控制组则设置无意义信息,与实验组进行信息量上的平衡。  研究一探讨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对线上微博信息理解的影响。首先,研究一发现微博设置的反馈功能(按“转发”F键并提示“转发成功”或按“跳转”J键并提示“跳转”)对被试对微博信息的理解存在显著地负面影响。当实验者要求被试对微博信息进行“转发”或者“跳转”的选择时,被试对微博的理解成绩要显著低于没有做出任何反馈选择的控制组。  研究一发现无关信息干扰对被试对微博信息的理解不存在显著负面影响。无论实验组的无关干扰信息,还是控制组的无意义控制信息,都没有对被试理解微博信息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此外,反馈和无关信息干扰两个变量中也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研究一进一步分析了被试对“转发”信息的理解,研究发现,尽管被试对信息做出了“转发”选择,但是被试对自己“转发”了的信息理解的错误数要显著高于正确数,这进一步说明“转发”并没有增进被试对信息的理解,  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探究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对信息理解的负面影响是否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与研究一结果一致,研究二发现“反馈”对被试线下信息的理解存在显著地负面影响,也就说微博要求“反馈”这一传播方式对人们信息理解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线上蔓延到线下。  针对研究一、研究二的结果,研究三引入认知负荷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微博碎片化传播方式对信息理解负面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三发现,认知负荷超载在微博碎片化传播方式和信息理解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其他文献
张东红1967生于吉林1992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1995在北京建立艺术工作室2009-任吉林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新时期以来激浪汹涌的新艺术潮流,让架上绘画日益式微、日
构建网络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学习、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建设的需要。视频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实现网络视频资源数据量大、实时传输、连续
当今现代雕塑的形式与语言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如光媒、电子数码媒体、轻型塑料等等。很多“艺术家”盲目地认为只有材料的新才是艺术上的创新,实则不然。任何材
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学科的交叉渗透方面来研究作文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中学作文教学中思维定势负面影响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
梅县发电厂4台磨煤机的主轴在高温介质中产生热位移,使轴瓦与主轴颈之间-温度升高,破坏了轴瓦与主轴颈之间形成的润滑油膜,导至烧瓦。通过检查和处理主轴的误差,将轴瓦按主轴的冷态
随着“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教育产业化观点的提出和探讨,高等学校收费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该文简要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的转变历程和引发的学术
工作压力源和职场健康是工业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有不少研究者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也获得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的压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压力源消极一面的探索
斯巴鲁全新Outback傲虎中国上市发布仪式,10月22日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隆重举办。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远行思想家——全新Outback傲虎睿耀上市”全球首次早于日本推出全新换代车型,突显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新车价与旧款持平或更低   全新Outback傲虎在全国六百余位汽车媒体人士和与会嘉宾的注视下,以“3D”空间感炫彩演绎华彩亮相。并当场公布了四款中国上市车型的市场指导价格: 2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迅速;二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大众进行科学社会化,并加强科学社会化
从洁白温润的新疆和田软玉到青翠透亮的翡翠硬玉,中国人对玉一直非常推崇。远在南半球的新西兰原住民也崇尚玉,他们使用玉、雕琢玉、神话玉,新西兰玉和玉文化已经融入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