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带来的一系列气候灾害已不容忽视,为有效治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世界多国相继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国家领导人也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碳中和”相关研究在学界成为热点方向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省际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综合配置和跨区域省际协同治理的政策讨论尚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协同治理在我国已具备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于此,本文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的问题,旨在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厘清协同治理的机理和提出有效、公平的省际协同治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研究构建了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详细开展以下研究:(1)我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现状与效率评价。通过政策实践状况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对国内外协同治理政策、我国能源结构及清洁能源利用状况、我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使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治理效率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具备协同治理的条件。(2)碳中和背景下各省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治理能力分析。以DPSIR模型为基础建立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TOPSIS模型进行评价并对各省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治理能力模式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我国实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政策的必要性。(3)基于能力结构关系的省际治理能力耦合分析。引入能力结构关系模型计算研究不同省份之间的两两耦合度,对耦合度计算结果与耦合格局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协同治理效果的方法。(4)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获益分析。计算各省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的获益指数,使用静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计算了各省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获益值、获益比,提出了促进协同治理意愿及公平性的方法。本研究的结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现状评价及治理效率评价阐述了我国具备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条件。结论表明,各省存在达成碳中和的共同目标,由于二氧化碳本身具有的流动性,碳汇资源增长缓慢形成的稀缺性,能源的地域性和可耗竭性等均提示了本研究具备协同治理基本条件,同时证明了协同治理政策可以对治理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表明在碳中和背景下应当对跨区域、远距离的协同治理政策给予更多关注。(2)通过对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能力进行评价揭示了我国实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政策的必要性。评价结果表明,其一,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一主体的治理之下,容易忽视某些要素的重要性,形成局限性。其二,部分省份由于资源限制,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提高治理效率。其三,长期的低效运转和保持低水平治理能力证明了治理系统僵化的可能性。其四,证明了碳汇的“吸碳”作用对于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已逐渐超过“降碳”的重要性。(3)基于省际治理能力匹配状况提出了提升协同治理效果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汇产业处于弱势的区域内寻求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不能带来显著的效果,而由于碳配额交易、碳汇交易、碳资产等金融工具的出现,远距离和跨区域上的省际协同治理可行性逐渐增强。此外,部分省份丰富的碳汇资源能够为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协同治理格局做出贡献,这为将来碳汇交易市场的建立及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的进一步的省际协同治理提供了思路。(4)基于协同收益分配提出了促进协同治理意愿及公平性的方法。研究结论证明了碳汇系统的运转情况对各省协同治理的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选择对协同治理中获益较少的省份予以适当补偿,或选择即在资源丰富但经济处于弱势的省内建立碳汇交易市场或新能源市场的政策以促进协同治理公平性的提升;而实行定向碳交易或获得优先交易权等,更能提高各主体的省际协同治理意愿和公平性;多部门参与的共同治理的方式也是丰富合作的层次的更优选择。结合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本研究提出了:持续推进能源行业发展,制定更加合理的清洁能源协同消纳政策;重视生态经济和生态金融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机制;明确各主体在整体协同治理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省际协同治理试点,优化统筹协调政策等建议。
其他文献
从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一百年的征程,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人民主体思想是党始终如一的坚守,也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人民主体思想生成有着严谨的唯物史观逻辑;作为党百年以来的价值坚守,人民主体思想生成有着鲜明的价值论逻辑;作为百年历史和实践所检验的现实成果,人民主体思想生成有着科学的方法论逻辑。正是三重逻辑的共同指引,使中国共产
期刊
香菇产业在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延续多年的香菇袋栽方式劳动强度偏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业效益下滑,主产区香菇种植规模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分析香菇“集中制棒,分散出菇”两段式生产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指出创新香菇生产模式重在解决“集中制棒”与“分散出菇”衔接难的问题,袋栽方式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塑料袋和保水膜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开
期刊
<正>卡尔·林奈是18世纪西方最富盛名的博物学家之一,因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提出的生物分类法,被誉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然而,一直以来较少被世人关注的是,在《自然系统》这一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之作中,林奈同样展现了一种人种分类思想。这一人种分类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整个自然系统的大框架下对人进行分类的,它将人置于动物世界之中,使人和猿猴等其他动物处在同一水平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人在自然世界
期刊
随着扶贫项目“食用菌”以合作社模式纳入许多地区,种植香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对于环境保护、技术、市场容量、可持续工业发展等与香菇种植方面科学研究较少,导致投入产出出现大的偏差。通过整理QM种植合作社近年来香菇种植的相关数据,从成本角度分析QM种植合作社在成本管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种植资金不足、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设力度有待提高等。采用价值链理论对种植成本进行管理,完善合作社采购
期刊
语文教学解读以学生的“学”为目标,学生是解读的主体。教学解读活动从学生个体的阅读开始,学生在个体阅读中形成初步见解,在教师的主持下再把初步见解汇入集体进行交流、讨论,形成集体解读共识,然后学生再带着集体解读的共识返回个体,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形成自我认知图式和阅读经验,又在今后的阅读中开始新的解读。如此往复,形成教学解读循环。
期刊
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陇西香菇种植产业成为该县农业经济中的新型支柱产业,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高全县经济收入的重点产业。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线上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当前陇西香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期刊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更新,以使乡村发展跟上时代步伐。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其乡村更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从分析乡村有机更新的内涵入手,总结上海市郊区乡村地区的总体特征和政策规划,分析其郊区乡村有机更新的内容和主体特征,并围绕区位特点重点分析上海近郊、远郊地区乡村有机更新的思路。以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汇中村和金山区吕巷镇白漾村为例,探讨近郊、远郊乡村有机更新规划策略
期刊
<正>当下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地位等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这一群体比较容易罹患心理健康问题[1]。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高度关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2]。心理健康问题在各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不同,其中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个体精神健康发育的关键阶段,
期刊
<正>当前,中国建造正处于由最大向最强最优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城乡建设实际,抓住供需两端,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创新驱动为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看大势,以“三造”融合促进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历史经验表明,建筑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网络的技术迁移和管理借鉴,
期刊
通过介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与特点,包括结构持续优化、生态循环模式多样、设施装备持续升级、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三产融合持续深化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主要存在的发展理念、产业格局、科技创新、发展机制、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聚焦高质高效,明确食用菌发展思路;聚焦资源禀赋,着力优化产业新格局;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增强产业源动力;聚焦机制创新,着力增强产业活力;聚焦数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