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地区对流初生和对流风暴发展变化的统计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时间上划分,基于雷达观测数据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主要包含两个过程:风暴初生(CI)预警和风暴移动变化趋势的监测预警。本文使用2008~2013年北京大兴和天津塘沽两部雷达的观测资料及模式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京津地区CI和风暴时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在CI统计方面,分析了京津地区对流初生的时空分布和天气流型对CI的影响,统计了CI发生时的若干几何形态特征,并根据CI的统计结果给出京津地区CI模型。在对流风暴生命史(轨迹)统计方面,分析了可能影响对流风暴发展特征(包括持续时间、强度、面积和移动趋势的稳定性等)的若干因素(包括下垫面、环境场以及风暴初始状态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流风暴外推预报的准确率,本文根据风暴实际移动矢量的变化将风暴分为可外推的“稳定型”和不可外推的“不稳定型”两类,并统计分析了两类风暴的自身几何特征以及动力学、热力学、湿度场和地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并尝试使用这些差异(指标)进行BP神经网络分类试验,预测对流风暴的稳定性。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京津地区CI统计结果,给出京津地区CI模型(不考虑天气尺度流型影响)。统计结果(模型)表明,京津地区CI的日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对流系统倾向于午后出现在山区,并向东、东南方向传播。1200~1800 LST阶段CI的高发区出现在山麓地区,该时段内的CI被认为与午后太阳辐射加热、谷风、MPS循环、海风锋、地表植被覆盖类型和山区地形有关。1800~0000 LST阶段CI的高发区出现在平原地区;该时段内的CI被认为与主要与山风、陆风锋、夜间低空急流引发的夜对流相关。对流高发区的移动(由山区移向平原)造成对流系统向东、东南的传播。0000~0600 LST阶段内CI的高发区出现在海洋地区;该时段内的CI被认为主要受夜间低空急流和陆风锋影响。对流高发区的移动(由平原移向海洋)造成对流系统的传播现象。0600~1200 LST阶段由于大气中蕴含的能量已经被消耗,而山风/谷风循环和海风锋/陆风锋循环处于交替阶段,因此该时段内CI普遍受到抑制。  2)四类天气流型对CI的影响如下:在低压槽型天气流型影响下,CI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山麓地区,初生的对流风暴单体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槽后型天气流型影响下,CI在京津地区有较为均匀的分布,并且在下午存在显著峰值,初生风暴单体主要向东、东南方移动。冷涡型天气流型影响下,CI主要出现在地形交界区域(包括山区-平原交界和平原-海洋交界区域),并且下午存在显著峰值,初生风暴单体主要向东北方移动。其它型天气流型影响下,CI主要出现在南方平原地区,CI的峰值位于夜间至凌晨时段,风暴初生后以较高速度向东东北方向移动。  3)对流风暴的持续时间受到地形、太阳辐射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风暴在移动过程中发生“跨越地形”时,风暴的持续时间有显著延长。其次,对流风暴的持续时间还受到风暴初始时刻移动速度、风暴形状(椭圆离心率)、面积和风暴体厚度等自身属性的影响。一般而言,风暴强度与风暴持续时间呈正比。风暴面积的日变化趋势与风暴强度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但相位落后2~4个小时。  4)京津地区平均引导气流高度为650 hPa(~3.59 km)。针对单个风暴体,可以采用前一时刻(t-1)的引导气流高度(hsp)作为当前时刻(t)的引导气流高度(hs)的近似估计。如果确定风暴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则可考虑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的引导气流高度(hopt)作为当前时刻风暴的引导气流高度。相对于统一使用650 hPa作为全部风暴引导气流高度,选择使用hsp或hopt作为引导气流高度,可以有效降低统计误差。  5)根据对流风暴的平均偏转角度(MDD)和平均速度变化率(MSD),可以将对流风暴分为稳定型风暴和不稳定型风暴两大类。两类风暴的误差分析表明,稳定型风暴的移动趋势较为稳定,使用外推矢量(ve)进行移动趋势的预测可以取得较为优良的结果;不稳定型风暴的移动趋势则较为复杂,使用外推矢量(ve)或环境风(vp)均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预报误差。统计表明,满足如下条件的对流风暴更容易为不稳定型风暴:a)风暴投影面积较小;b)风暴体厚度较小;c)风暴移动速度较低;d)相对风暴的垂直风廓线以风向切变为主;e)对流风暴低层垂直上升运动偏弱且有持续减弱趋势;f)对流风暴低层相对湿度较高且中高层相对湿度较低;g)地表蒸发量较大;h)地表粗糙度较高。  6)根据上述a~h八个指标,使用BP神经网络尝试对流风暴分类试验,预测对流风暴的稳定性。分类结果表明:依据给出的形态学、动力学、环境场等参量,BP神经网络可以正确的分类70%以上的对流风暴。通过分析神经网络给出的分类指标,发现风暴体面积、风暴移动速度、风暴体厚度、相对风暴的垂直风廓线(△SRspd1000,700)和垂直运动速度的梯度变化(△dVV225,700)对风暴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而其它参量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不如上述5个参量显著。面积参量无论在两层神经网络或者在三层神经网络中,均表现出与风暴稳定性的负相关,该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11年逐月降水量和逐月温度资料,1979~2011年欧洲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强弱极涡年NAM指数、臭氧和温度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变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是影响降水模拟的关键部分。青藏高原属于对流活动的高频区。探究不同积云方案对该地区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RegCM4.0模式分析Tiedtk
今春,又有大豆、红小豆、绿豆和传统的小八趟玉米等八种农业作物种质,先后入住北京市怀柔区种子管理站建立的农业种质资源库。至此,该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引种来自全国各地的野
近百年来,全球出现了非完全自然强迫的增暖,气候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人口的增加、管理不当等压力而渐显匮乏的水资源和日益脆弱的水循环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气候变化、人类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小波分析、t检验、合成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距平梯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进行诊断后,分析了年代际变化前后海温距平梯度与位
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5定位在140°E赤道上空,有效覆盖包括西北太平洋在内的90°E-170°W范围。本文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和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以及
本文主要利用了搭载在新一代NOAA系列极轨气象卫星上先进的微波探测器(AMSU)资料开展热带气旋热力及云雨结构分析、强度估计以及环境场水汽特征反演及应用研究。 首先,利用
该文首先利用50个中高纬气象台站(纬度大于等于39.80°N)1980-2000年20年冬半年的暴雪资料,对中国中高纬暴雪出现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高纬暴雪主要出现
利用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雷达资料和FNL1°×1°全球6h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动力学原理,对2012年6月4-5日酒泉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利
本文利用陕西省78个代表站点4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粗略地分析了陕西省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棉花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EOF和其它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气候和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详细分析了棉花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气温、降水等要素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棉花“三桃”结铃、脱落和霉烂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厄尔尼诺与陕西关中秋淋及棉花产量的关系;以及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