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东欧德意志难民迁移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les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初期(1945-1950)美苏关系由合作互助走向冲突对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德国被同盟国家分区占领。美、英、苏在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上达成了关于迁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境内德意志人口(Germanpopulation)的决议,居住在德国前东部土地和部分东欧国家的德意志人口被强制迁移,随之丧失公民身份沦为难民。东西占区未能形成统一的难民接收、安置政策,东欧德意志难民成为美苏政治角逐的对象和筹码,是战后德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见证,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西德战后经济恢复。  本文拟通过探讨二战后初期东欧德意志难民迁移行动的促成因素、国际背景和历史影响,论述战后东西方阵营在意识形态、政治利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现代东欧国家建设民族国家的进程。围绕上述探究目标,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东欧德意志人口的基本状况,包括其来源、分布、数量及战争结束前的整体状态。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从移出地和迁入地两大视角进行分析,借助推拉理论研究东欧国家在驱逐德意志难民时的共性,进而探讨冷战背景下,美苏虽然意见不合,但仍同意迁移德意志难民的考虑。第三部分介绍东欧德意志难民在短时间内给西占区带来在住房、就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以及难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顺利融入西德社会,有效补充了西德因战争而损失的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出现。  东欧德意志难民作为二战后初期强制迁移行动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在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下,成为东欧和西方国家转移国内矛盾的棋子。西德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化解难民融入困境,并充分发挥东欧德意志难民的优势,促成联邦德国战后经济复苏,印证了民族国家的构建趋势,预示了难民迁移现象与社会长效运转之间绝对存在的非对抗性发展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北社村是建宁乡一个较大的行政村,人口1950人,耕地2300亩。北社村的村容村貌远近闻名:笔直的水泥大道,别墅般的民房,气派的学校,上等级的幼儿园;而更闻名的是该村的党支部书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宦官在明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宦官研究日多,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宦官专权及其对明代政治
中国传统社会高度宣扬礼制,重视孝义伦理。复仇观念得到儒家文化的理论支持,一直在传统道德领域大受赞赏。它从单纯的情感本能,转化为个人孝义的体现。随着国家公权力的强大,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广泛活动在华中地区。华中地区湖网密布、山地丘陵平原相间的自然条件,给新四军的卫生救护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严酷的斗争环境更是加剧了医疗保障的难度。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