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患者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提供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839例,其中Hunt-HessⅠ-Ⅱ级的病历资料377例,对37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发病季节、首发症状、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Hunt-Hess分级、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是否吸烟饮酒、家族史、发病距入院时间、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数量、动脉瘤的形态和动脉瘤破裂次数、动脉瘤处理方式、手术时机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及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发病特点逐一登记,建立Access数据库。(2)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SDCVS)的判断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症状经治疗好转或稳定后,又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伴发热、血象高且无感染迹象;②意识呈波动性变化即由清醒转为嗜睡、昏迷,或由原来昏迷转为清醒后又发生昏迷;③依据脑血管痉挛部位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失认和失用症。至少符合上述标准之一,并排除颅内再出血、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直接手术损伤(夹闭供血动脉、载瘤动脉等)、脑积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原因者可诊断为症状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3)资料描述与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来或率表示,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1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的377例患者中,发生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的(SDCVS)51例,发生率为13.53%,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5.08±10.34)岁,男性18例(35.3%),平均年龄(53.44±11.89)岁,女性33例(64.7%),平均年龄(55.97±9.47)岁。2Hunt-HessⅠ-Ⅱ级中有51例患者发生SDCVS,发病的主要临床特点表现:①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或者昏迷程度加重10例(19.61%);②表现为肢体偏瘫或者肌力进行性下降21例(41.18%);③单纯表现为言语功能障碍4例(7.84%);④肢体偏瘫合并言语功能障碍6例(11.76%);⑤意识进行性下降合并肢体偏瘫6例(11.76%);⑥其他表现(不明原因高热及弥漫性脑肿胀等)4例(7.84%)。3单因素分析年龄比较: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患者SDCVS的发生率分别为3.4%、17.3%和25.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5.286,P=0.000);Hunt-Hess分级比较:Ⅰ级、Ⅱ级患者SDCVS发生率分别为11.9%、22.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27,P=0.031);手术时机比较:早期手术组(手术发病距时间<3d)、痉挛期手术组(3-10d)和晚期手术组(>10d)患者SDCVS发生率分别为16.5%、18.4%和7.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702,P=0.021)。其他因素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Hunt-HessⅠ-Ⅱ级患者中SDCVS发生的11个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手术时机是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手术时机回归系数为负值B=-0.443,相对危险度OR=0.440,P=0.022,年龄回归系数为正值B=0.861,OR=1.491,P=0.000,两者都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说明年龄、手术时机是SDCVS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患者中,症状性迟发脑血管痉挛(SDCVS)的发生率为13.53%;患者临床症状以肢体偏瘫或者肌力进行性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年龄、手术时机为SDCVS发生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