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桑产业是海宁市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5264.3hm2,养蚕农户6万余户,蚕种饲养量142609张,蚕茧总产量6329t,蚕茧总产值2.4亿元。虽然,蚕桑产业不仅对环境无污染,而且产生的蚕沙、蚕蛹、蚕蛾、桑枝、桑果等副产物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长期以来海宁市延续着“栽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这样一条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蚕农主要依靠出售蚕茧获得收益,随着蚕桑比较效益的下滑,生产规模逐年萎缩。因此,如何全面有效地利用蚕桑副产品资源开发产品,拓展功能用途,整合蚕桑资源,延长产业链,达到物尽其用,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增加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行业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的问题。论文在简要阐述海宁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海宁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主要内因有:蚕桑产生模式单一、蚕桑生产规模固化、蚕桑劳动力老龄化、技术创新能力削弱;外因主要有:养蚕环境恶化、生产风险加大,工业化进程推进、桑园面积骤减,比较效益低下、产业优势渐失。论文综合分析了全国蚕桑产业桑园立体种养、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三大方面的主要模式,提出了适合海宁市蚕桑地域环境、符合海宁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与海宁市蚕桑产业特色相契合的海宁市蚕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海宁市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蚕桑资源利用模式单一、蚕桑资源的龙头企业缺乏、蚕桑资源的科技应用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学习,转变传统发展思路、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各镇特色,推动产业优势聚集、传承生态文明,争取政府政策支持、重视产业融合,积极培育生产主体、深化规模效应,坚持工业化经营理念等促进海宁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效生态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