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风俗传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日”在我国历史上又被称作“人胜节”、“人辰”、“灵辰”等,是一个具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人日”的节期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地区正月里的重要节日。“人日”节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像戴“胜”、食菜羹、登高、禳鬼鸟等都是“人日”的重要习俗。“人日”与古人生命生殖崇拜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节俗内容大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人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魏晋时期的成型期,唐宋时期的发展兴盛期以及元明清时的消沉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由地方到全国,又有全国向地方过渡的发展演变趋势。其节俗内容分化严重,地方性特点突出。与此同时,节日的祭祀性内容减少,娱乐性强。从其地域分布上来看,“人日”在我国历史上的扩布范围甚广,北至辽东地区,南至广东地区,东至台湾地区,西至云贵地区。从民族分布上来看,“人日”节的主体人群还是汉民族,就算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在汉民族中盛行。宋代以后,“人日”节开始衰退,迅速退出中原地区,其作为汉民族重要节日的地位开始动摇。“人日”的消沉是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就外部因素而言,政治因素是决定“人日”兴衰的主要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节日与节日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节日与民间信仰之间的此消彼长是造成“人日”节衰微的重要原因。从“人日”的兴衰演变经验中,探寻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之道。“人日”的兴衰演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节日传承过程中政府参与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节日世俗化、娱乐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转性。节日发展的这种不可逆转性,就决定了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式微。在原有节日传承形态已经打破,新的节日传承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政府的适时干预已是势在必行。本文运用民俗学与文献学的一般理论,对“人日”风俗的传承进行探析。通过对其历史发展脉络、地域流布的系统梳理,探究“人日”风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地域分布特点,从而进一步对其文化内涵以及消沉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和阐释。试图通过对“人日”风俗传承的个案研究,探寻传统节日的历史传承特点和规律,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寻求出路。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快速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2012年韩国的知名企业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入驻西安,来到西安的韩国三星公司员工非常重视汉
为了研究一种典型超声速进气道弯曲扩张段内流场结构及激波串自激振荡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扩张段出口反压对激波串振荡的影响规律及气流分离和激波串振荡的关系。结
石楼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麓,黄河东岸。石楼方言语音内部差异较大,处在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和兴隰小片的交界处,同时又位于黄河岸边,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极具方言研究
近年来“趣味性原则”在海外汉语教学中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尤其是在初级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更是得到关注。2014年3月到2016年1月,本人有幸被国家汉办选派到智利发展大
量词是汉语和日语中特殊存在的一类词。量词在汉语中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898年马建忠著的《马氏文通》中就提到过量词。量词在日语中称为助数词,指放在数字后面用来指示事物
作为当代新闻记者的典范,穆青的新闻作品一直得到业界和读者的好评,对于新闻穆青也提出了自己的新闻思想,通过分析他的新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新闻的热爱,也可以看到老一辈
文化身份作为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关注后殖民语境下全球化进程中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所面临的身份重构问题。对于具备殖民历史背景处于中西文化边缘的香港,由于其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要不”和“要么”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共时语义、语用,以及历时的语法化、词汇化方面存在一系列共性和差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要
复合作为一种强大的构词手段,在词汇扩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名名复合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数量最多的原因在于其最为简单的形式,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能产性一直是国内
汉字是汉语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而形声字又是汉字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学习形声字来突破汉字难关,从而提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泰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