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歧义的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基础理论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汉语歧义的认知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了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的识别情况,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域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如语义整合模式、主体突显认知模式、意象图式认知模式、性状特征认知模式)等论证了人的认知在歧义识别中的作用,运用认知模式理论(如词义层次网络认知模式、词义通达认知模式、激活-抑制认知模式、特征比较认知模式)、句法组块加工理论等论证了认知在歧义消解中的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歧义因人的认知语境而产生,又在认知语境中得到消解。人们认知语境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歧义识别和消解中的个性认知差异。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回顾了近六十年来歧义研究的基本情况,对歧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作出了评析。从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界定了歧义,探讨了语言认知的基本特点:语言认知具有社会性和个人习得性。以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讨论了歧义识别和消解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本文以不同的言语社区、不同的言语群体对歧义的认知和消解为研究目的,通过对24个歧义词语和47个歧义句法结构的认知调查分析,探寻人们在歧义辨识和歧义消解中的认知特点和机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汉语社区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非中文大学生、中文大学生、其他社会成员和非汉语社区的少数民族学员、在杭的外国留学生等8个群体691人对汉语歧义语料认知的判断抽样调查,以及75人的互联网上所作的歧义认知的调查,搜集歧义认知情况的样本数据,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和 Microsoft 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作为论证的依据。非汉语社区汉语使用者对歧义的认知的调查材料与汉语社区汉语使用者对歧义的认知形成差别性对照,互联网上对汉语歧义的认知调查材料与问卷调查形成互补对照。   第二章词汇歧义的认知差异。本章分析歧义词语认知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对词语歧义识别调查的基本情况。并从词义的隐现、社会认知特点、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析了词语歧义认知的个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歧义中具有显性特征的语义识别度高,与社会生活关系紧密的语义识别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对歧义的识别度高,性别在歧义识别中影响不明显,但女性略高于男性。进而结合认知域的特点,分析了认知过程中虚实认知、社会认知、动态认知、时间认知、空间认知、关系认知和情状认知在歧义词语认知上所起的认知作用。认知的基本趋势是由实而虚,即首先参与认知的是较为实在的物质域,而社会域、心理域要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步得到加强。言语互动直接促成人们“社会域”认知的提升,凡与言语互动联系密切的语义其识别度高于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密切的语义。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实体的动作容易被认知,而不容易被感受的抽象运动、变化就不易被认知;涉及到原因、结果等的辨析,其认知的难度就会更大。在动作主体和客体方面,对“施动域”的认知优于“受动域”;在时空方面,对“时点域”(起始之前)的认知强于“时段域”(终结之前);对“参照点域”的认知优于“目标域”:在社会关系方面,对“社会域”、“关系域”之下的“亲属域”、“称谓域”的认知强于对“行为域”、“使令域”的认知;在动态情状方面,对实义性强的“动态域”、“告诫域”的认知优于对实义性弱的“静态域”、“推测域”的认知,对“动态域”、“目的域”的认知优于“静态域”、“评价域”的认知。   第三章句法歧义的认知差异。本章分析句法歧义的形成和认知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句法歧义认知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不同言语社区对歧义句法结构认知的特点;重点探讨了语义整合、主体突显、意象图式、性状特征等认知模式在歧义句法结构中的认知效用。句法结构的语义整合认知模式具体表现在理解句法结构所形成的意义时,要将语词意义进行整合处理,而非简单的加合。方法是或者是恰当的选择义项,或者是将语词进行越位组合,或者根据句法构造激活临时意义。主体突显认知模式是指在语句理解中,认知者常常要将主体置于其中,理解其与语句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语句的意义。如对既可作施事又可作受事理解的对象,取施事理解的占优势。意象图式认知模式强调认知者的体验、互动和联系。一个人只有在其大脑中存储着一定的意象图式,并且具备运用意象图式进行投射时,才能使歧义语词或者结构的意义得到突显。因而,当某一语言形式可激活多种意象图式产生歧义时。对于语言水平高的人,多种意象图式能被激活从而发现歧义,但对于语言水平不很高的人,却只能激活一种意象图式,歧义便会被其消解。性状特征的认知模式就是要求人们在理解语言意义时注意联系词语在结构中的各种有必要突显出来的关系特征,特别是歧义的句法结构联系着多方向的性状特征,如果这些特征能被合理地激活,就形成了对句法歧义的认知,反之,歧义也会被自然消解。   第四章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本章分析词汇歧义的成因,认为词语多义是词汇歧义形成的内因,词语所在的语境是形成词汇歧义的外因。归纳了词语歧义消解的心理过程,突出了认知在歧义消解中的作用,探讨了词语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了在语义类型特点上的认知差异和性别上差异。从语义类型上看引申义的激活优于基本义,基本义的激活优于比喻义;连词和介词兼类的,连词义激活优于介词义;动词和介词兼类的,动词义激活优于介词义;动词意义有细微差异的,突出主体意义的激活度高于未突出主体意义的激活度。从性别上看,显性特征明显的歧义,女性的认知情况优于男性,显性特征不明显的歧义,男性的认知情况略优于女性。进而从认知模式上对词汇歧义的消解作了理论分析。从层次网络认知模式看,个人词汇网络中词义节点的显隐,由词语的使用频度决定。从激活-抑制的认知模式看,语义节点间连线的长短由语义密度决定,连线的强弱由词语的使用频度决定。从词义通达认知模式看,主要词义、高频词义决定词义提取的速度。从特征比较认知模式看,规定特征方面的语义(因载体特征多)激活速度快,激活程度高,标志特征方面的语义(因组合特征多)激活速度慢,激活程度低。   第五章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本章分析句子理解中的认知加工(如组块、方向、转换)与句法歧义消解的心理机制;分析了句法结构歧义消解调查结果,着重讨论了不同原因造成的句法结构歧义在认知过程中各种意义被激活与被消解的程度。论证了句法结构的歧义在人们的认知中有程度的差异。意义呈显性的状态,其意义会首先被激活。意义呈隐性状态的,其意义不会首先被激活,甚至受到抑制而不被激活。其认知结果(激活的速度、激活的程度、抑制度)既与语言认知者的认知水平、认知个性有关,更与句法结构的特点有关。在句法特点讨论时,用公式PN=∑(SN)/m计算出了因结构层次不同、语义关系不同、语义特征不同形成的歧义的认知“平均难度”(PN)和“瞬时难度”(SN),从而得出歧义的认知激活速度与认知难度成反比关系,抑制度与认知难度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利用数据对非结构原因造成的歧义作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对比焦点强调主项的认知激活度高;程度焦点强调谓项的认知激活度高;范围焦点强调具体范围的认知激活度高;频度焦点强调频度词本身意义的认知激活度高。语义指向形成的歧义顺指的项目越多,逆指的项目越少,其意义的认知激活度越高。   本文的研究证明,歧义现象是与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的,歧义的产生与认知有关,歧义的消解也与认知有关。因为人们的认知水平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对不同的歧义现象的认知会出现识别程度、消解程度的个性差异。  
其他文献
小说故事所呈现的除人的行为轨迹外,还包括支配人行为的心理欲求和意图的变化过程。读者通过人物的行为洞悉人物的意图,反之,读者也通过人物的意图来更深层地理解人物的行为。与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求之而不得的遭际标示着蒲松龄的社会身份角色--寒士,也决定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的基本言说立场--寒士视角。寒,既指经济地位贫寒,又指社会地位低微;士,则代表其毕生
本文以《春秋公羊传解诂》与《吕氏春秋注》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研究了何注和高注中出现的复式虚词。何休、高诱分别是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比研究两注
通过北戴河火车站既有雨篷改造工程实践,介绍了临近营业线滑移支撑架设计应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所承受的各种荷载,同时应考虑桁架滑移施工过程中对下部支撑架的影响,以及在营
动物小说起源于西方,中国的动物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繁荣,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它的起步较晚,因此学术界并不十分注重对动物小说的研究,只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初步探
第十八讲多齿分度台和正多面棱体rn目前我国平面角计量器具的计量基准由主基准器多齿分度台和专用比对正多面棱体以及自准直仪组成.由于多齿分度台和正多面棱体(以下分别简称
4月29日,第七届“黎氏阁杯”中国·山西赏石文化博览会在黎氏阁家居MALL盛大开幕。本届赏石文化博览会以“黄河黄长江长石魂木韵邀君赏”为主题,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展销活动
按照河北省政研会要求,邢台市政研会和市委组织部联合组成了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邢台市县、乡、村“三级四委”换届之际党员干部思想状况进行了调研,共发
本文以上海的“城市想象”为基点,总结出文学想象中上海城市文化的整体性质——现代性、商业性、多元性。文章对上海的城市想象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上
小说《普宁》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国广泛关注的作品,也是纳博科夫在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小说被放置在美国的学院生活背景下,以学院里形形色色的大学教员为衬托,突出了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