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牧对云雾山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isheav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在畜牧业发展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由于过度放牧,全国90%的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围栏禁牧是阻控草地退化,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状况。近年来,针对退化草地禁牧过程中植物、土壤养分的演变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禁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研究禁牧0年、10年、15年、27年和35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演变特征,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素,为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和根系生物量呈现递增趋势,并在禁牧27年达到峰值,分别增加了1.83、8.70、3.94倍,表明禁牧能够促进植被群落恢复,但长期禁牧会抑制植被群落的恢复。禁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分别提高了1.68、1.86、1.85倍,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基本表现为递增趋势,在禁牧27年达到峰值后降低。信息熵维数D1、关联维数D2、容量维数D0随禁牧年限递增;信息熵维数D1、关联维数D2在禁牧前期样地随土层深度递增、在禁牧35年草地均随土层深度递减,D1/D0则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容重、有机碳与土壤粒径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禁牧能够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但长期禁牧不利于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的恢复。(2)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包括OTUs、Shannon指数和Chao1估计值)随着禁牧年限呈递增趋势,说明禁牧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但细菌群落多样性峰值位于禁牧27年,真菌在禁牧35年,说明细菌、真菌群落的演替模式不同。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群落组成基本稳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在0-40cm土层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呈递减趋势,表明不同类群的细菌对土层深度环境偏好不同。土壤真菌功能类群主要为植物病原体、动物病原体、粪腐生菌、木质腐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动物病原体和粪腐生菌丰度递减,植物病原体、木质腐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则呈递增趋势。以上结果表明禁牧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3)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chi A、nif H、amo A-AOA、amo A-AOB、nir S和nir K的基因丰度均逐渐增加,其中总氮功能基因丰度提高了1.28倍;在垂直方向上,chi A、nif H、amo A-AOB的基因丰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但amo A-AOA、nir S和nir K的基因丰度变化趋势相反。以上结果表明,禁牧在提高土壤氮储存潜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氮的释放潜能。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腐生菌、植物病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增加,但植物病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在禁牧27年时达到峰值后降低;动物病原菌和粪腐生菌的多样性随禁牧年限增加而减小。禁牧对真菌功能群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无显著影响。(4)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是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养分、容重和根系生物量是影响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主要因素;集成推进树分析表明真菌功能群落组成在0-20cm土层主要受植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而在20-60cm受容重是影响最大。以上结果表明禁牧通过改善地上植被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综上所述,结果表明禁牧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恢复,但长期禁牧会不利于退化草地植物、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恢复。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北部地区为风蚀水蚀交错区,又是冻融作用强烈地区,冻融作用与风蚀、水蚀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土壤侵蚀,同时由降雨击溅和径流作用于地表形成的土壤物理结皮在该区内分布范围较广,土壤物理结皮的存在对风蚀有抑制作用,而冻融后结皮的抗风蚀能力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沙黄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模拟降雨、室内模拟冻融以及室内风洞试验,系统研究了冻融作用对结皮强度以及结皮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强度物理
学位
植被恢复与建设作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的重要举措,极大改善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然而,黄土高原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与植被恢复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有限的水土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全域实现植被覆盖,为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宜区域环境且具备优异防蚀功能的植被措施对区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类型、根系及分布格局等植被特征是影响植被防蚀作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常见作物谷子和草本紫花
学位
微塑料因其小而轻的特性,极易在环境中破碎、迁移和积累,致使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土壤侵蚀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土流失形式,可直接影响环境中微塑料的迁移及其空间重分布。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塑料用量较大的典型区域,同时也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但是关于该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尚不清楚,了解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有助于为微塑料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王东沟小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作为一种寄主范围广、迁飞能力强、繁殖能力高的植食性害虫,在入侵中国后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化学防治是我国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的最重要的应急防治措施,但是全球范围内草地贪夜蛾的治理经验表明生物防治是草地贪夜蛾最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因此,生物防治也必将成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战略的必要支柱。本研究在调查陕西省杨凌区及周边玉米
学位
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成效瞩目,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然而人工造林初期,不同树种人工幼林土壤水分及产流产沙状况仍有差异。因此,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与造林模式以增加人工幼林水土保持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区纸坊沟流域为试验区,设置6种类型标准径流小区,包括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Pinus tabulaefor
学位
团聚体稳定性是决定土壤抗侵蚀和退化能力的重要土壤物理性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面积广,该地区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多基于水稳性团聚体,关于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探明典型黄绵土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纸坊沟流域及子午岭林区为研究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演替阶段及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团聚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发的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小麦条锈菌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出现会导致抗病基因不断被克服,从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小麦条锈菌作为活体营养寄生真菌,通过吸器从细胞中吸收营养,并
学位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脉冲式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尽管历时短、发生突然,但伴随着降水的发生,土壤CO2和N2O排放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占比高达50%以上。地表CO2和N2O排放是土壤中CO2和N2O产生、传输和消耗的净结果。土壤O2浓度、碳氮底物等因素均会影响土壤CO2和N2O的产生。全球变暖趋势下,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然而至今对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机制并不十
学位
蜡蝉总科隶属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在半翅目昆虫分类中有重要地位。该类群为植食性,有很多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通过刺吸植物汁液、产卵、分泌蜜露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特别是传播植物病毒病,常给农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蜡蝉总科昆虫种类鉴定主要是依据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而雌性外生殖器特征未得到足够重视,很多种类的雌性外
学位
本文包括红霉素高产菌株的构建和链霉菌SH-62中三个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这两部分内容:1.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其中红霉素A作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霉素类药物的原料中间体,市场需求巨大。本研究从包含有完整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BAC质粒13G3出发,通过λRed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