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角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时空耦合分析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7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背景下,我国土地利用程度、方式、结构等不断演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维持和推动人们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的必要保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以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浙江省特点,从生产经济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对1996-2014年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进行评价。同时,对土地利用系统中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得到土地利用系统未来“有序”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11个设区市分别进行上述评价与分析,最终得到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性综合结果及其时空特征。在指标权重确定上,采用熵权法和改进的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结果。运用Grapher9.0软件绘制三角模型图以及Arcgis10.0软件呈现耦合协调度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可持续水平偏低,2004-2014年基本维持在较可持续水平,但整体朝更高可持续水平方向发展;(2)全省生产经济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耦合协调度由0.0975上升至0.4965,处于濒临失调水平。本研究所得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格局结果显示:(1)嘉兴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为经济引领型,衢州市则为生态改善型,其他各市基本为社会改善型,11市可持续状态均逐渐好转;(2)金华市和丽水市可持续趋势近年来出现倒退,即未来维持和提升可持续水平的能力较弱;(3)2014年嘉兴市耦合协调度为0.3367,属轻度失调,其他城市基本在0.5-0.59区间,属勉强协调。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三方面:(1)研究从可持续评价和土地利用系统耦合协调性两方面入手得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的综合结果,比以往的可持续评价更为全面、准确;(2)不同于以往研究将可持续状态分为5个层次,本文将三角模型划分出25类可持续状态及6类可持续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对地形多样、区域差异较大的浙江省做出评价,也更利于得到细致准确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空间特点。(3)将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大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生产经济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安全性三方面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他文献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提高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又会使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额外收益而实施损害股东利益的活动,产生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在证明了股权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对于大型水力管网,用线性方程组解算时,由于系数矩阵为稀疏矩阵,直接解算要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利用稀疏矩阵技术能大大减少内存,从而提高运算速度。本文详细论述了在水力管网解
<正>金融转型是指实施了近60年的金融抑制政策的退出,政府应从帮助企业筹集廉价资本转变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金融抑制政策是大多数发展中国
细胞凋亡普遍存在在于胚胎发生及个体发育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本文介绍了细胞凋亡定量检测BLISA法的原理、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 Apoptosis is prevalent in many physi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形成明显的湿季和旱季,阐述了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特征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导致的水分问题,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水分调控生物或工程技术措施,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入渗率、以肥调水、覆盖技术、人工保水措施、节水灌溉技术等。
从资源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27个因素构建了安徽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多目标线性加权定量计算了2014年安
针对船舶在桥梁通航时易产生巷道效应,从而酿成事故风险的问题,文中提出船舶机器视觉技术联合模糊控制以保证船舶在自动驾驶状态或无人船舶在经过桥洞时能自动避障、安全通航
我院于1999年10月研究了一种折叠式野战担架,其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重量轻、组装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部队野战、紧急救护和伤病员搬运等,也可作为普通担架使用.1 研制该担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类作品是最具儿童味的课文。文章从顺应儿童认知,契合儿童原初精神;感受神话魅力,激发学生想象思维;讲述进入情境,还原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