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坡面产流过程观测及影响因子率定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有“亚洲水塔”之称,其水文循环及水资源变化对于周边地区有重要的影响。径流是体现水塔功能的主要因子,径流系数是研究径流变化的基本要素,而坡面产流观测是量化产流系数的根本途径。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局地水循环对于阐释青藏高原内流区水循环机制及其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水资源的联系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恶劣的环境,国内外对色林错流域坡面产流过程观测暂无相关报道,缺乏相关实测数据。精确观测高寒草原坡面产流过程,定量揭示高寒草原径流系数变化,对阐释青藏高原内流区水分循环及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色林错流域典型高寒草原坡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坡面降雨观测、蒸发观测、土壤水分观测和产流过程观测,探讨高寒草原坡面产流特征,诠释坡面降水-下渗-储存-产流机制;并结合土壤含水量、下垫面性质以及降雨强度、降雨量等降雨特征,分析影响坡面径流的主要因素。为色林错流域径流模拟提供观测验证和参数化方案,贡献于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亚洲水塔”变化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生态水文数据资料的不连续和极度匮乏,在典型高寒草原坡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流观测系统:在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典型高寒草原坡面建立了降水观测、蒸发观测、土壤温湿度观测和坡面产流过程观测在内较为完善的产流观测系统,基于观测结果分析了降水、蒸发和土壤温湿度特征。1961-2018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区57年来降雨量逐渐增大,符合气候变化背景下“暖湿化”特征;在年内分配中,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的98%,2017-2018年连续两年观测发现在月降雨量中呈现7月>8月>9月>5月>6月的特征。此外,研究区降雨等级主要以阵型、间歇型为特征的中、小雨为主。通过比较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蒸发特征发现,植被覆盖度越高,土壤蒸发量越小;研究蒸发日变化特征发现12:00-16:00期间土壤累积蒸发量最大,占当天蒸发量的43%,最小值出现在16:00-20:00期间,这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通过比较一天内的不同时刻各层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发现,土壤含水量最高出现在320 cm处,其次是160 cm、5 cm处,并且在320 cm处的含水量明显高于其它深度,是160 cm处含水量的2.9倍,是80 cm处含水量的8.1倍。(2)基于降水、蒸发、土壤湿度和坡面产流观测结果,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降雨等级下的坡面产流过程及其特征:在连续降雨等级下,由于降雨频次较高,蒸发量低,土壤含水量高,导致产流更易形成,降雨入渗过程主要发生于土壤0-20 cm处;在无降雨-有降雨等级下,由于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等到下次降雨开始后,水分更多的参与到水分入渗过程,导致产流形成的时间相比连续降雨时更晚,产流量较小。而在不同降雨等级下坡面产流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产流时间与降雨时间均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小雨时,降雨量为7.6 mm,径流深为0.23 mm,水分入渗量为2.63 mm;在中雨时,降雨量为18.8 mm,径流深为0.68 mm,水分入渗量为14.65 mm;在大雨时,降雨量为32.4 mm,径流深为0.78 mm,水分入渗量为30.49 mm;在暴雨时,降雨量为55.4 mm,径流深为0.89 mm,水分入渗量为47.59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水分入渗分别发生于土壤0-5 cm、0-80 cm、0-10 cm和0-80 cm。(3)厘清了研究区产流形成的最小降雨量和色林错流域典型高寒草原径流系数,并基于降雨特征、土壤初始含水量以及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率定了径流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对研究区的坡面产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降雨量-径流量之间关系为指数型,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多,降雨量-径流量之间相关性越显著,降雨量是影响径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土壤初始含水量与产流开始形成时的降雨量关系中发现,在低含水量(5%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5 mm;而在高含水量(8%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1.8 mm。色林错流域典型高寒草原坡面径流系数大约为0.016,降雨等级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类型其径流系数分别为0.016、0.018、0.014和0.017;在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最大10 min降雨强度、土壤初始含水量等影响因子中,最大10 min降雨强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子。
其他文献
金属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在所有的金属纳米粒子中,纳米银(AgNPs)因其优良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
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熔炼制备了医用β型Ti-25Nb-10Ta-1Zr-0.2Fe(wt.%)(TNTZF)合金,用空气锤锻造得到合金板坯。对锻造态合金进行了900℃/1h固溶处理,分别在250,400和550℃温度
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来源以及我们认知世界的媒介,图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图像处理技术被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安防监控、遥感成像、医学成像等。由于设备分辨率不足、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图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都会造成图像分辨率下降的问题。为了重建图像细节,获得更高品质的清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应运而生。但是由于缺乏原始场景和成像过程的先验知识,超分重建成为难解的成像退化的病态逆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大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主要由脂质在肝脏过度堆积而引起的疾病。目前世界范围内NAFLD发病率高达25%-30%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防治措施的更新迫在眉睫。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s)可以通过调控脂代谢中限速酶的合成来调节肝脏脂肪酸
由于传统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新型高能效、高品位的燃料和化学品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来源丰富和低污染等特点,近年来已引
目的:在首钢队列人群中,探索国内外不同心血管风险评估模型评估10年心血管病风险的差异并进行粗略校准,从而对各种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并得出适合首钢队列人群的风险评估工具。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外常用的7种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Framingham心血管综合风险评分(2008)、SCORE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2016)、ASCVD风险评分(2013年汇总队列公式[PCE])、WHO/IS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还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酉水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行船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节奏和调动劳动情绪而发出的一种劳动号子,流传于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酉水河流域,它所产生的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民族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酉水航运没落,酉水船工号子这份珍贵遗产出现了萎缩和衰退的现象。2008年,酉水船工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慢性根尖周炎模型,研究PI3K、AKT在小鼠慢性根尖周炎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PI3K、AKT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及根尖周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5
海岛测绘是近年来海洋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满足我国海洋开发对海岛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船载水陆一体测量系统成为了海岛测绘中新兴的空间探测技术,其集成多波束测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定位定姿系统等多传感器,同步走航式获取海岛水上水下空间数据,弥补了传统海岛测量技术的不足,基本实现了水陆地形的无缝拼接测量。本文船载和航空摄影数据来源于2016年数据,机载LiDAR数据来源于2018年实验数据。该船载系统现行设
当今社会,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日益激烈的竞争,让人们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抑郁、焦虑等心理方面的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目前治疗这些慢性精神疾病,不仅需要服用很多药物,而且服用的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但要面对长期服药产生的副作用,而且还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人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更安全、更经济的治疗方式来改进传统的治疗方式。脑电生物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