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沸石制备介孔材料封装纳米镍锌铁氧体吸波性能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结构,孔径介于2~50nm,主要应用于催化分离、离子吸附、药物缓释等领域。目前,介孔材料主要是利用化学试剂合成,但该方法制备的介孔材料存在水热稳定性差、机械强度差等问题。近年来,以介孔材料为载体,复合纳米磁性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镍锌铁氧体是一种纳米磁性材料,具有亚铁磁性和介电性能,铁氧体的晶粒细小、化学活性强、密度较小,在高频段吸波性能较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磁屏蔽等领域。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外模板法天然丝光沸石制备介孔材料及吸波性能研究(51372108)”资助下完成的,论文以天然丝光沸石为原料,进行了介孔材料、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并研究了介孔材料与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复合,阐明了天然丝光沸石制备介孔材料的形成机制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与制备、吸波机理。
  (1)介孔材料制备:以天然丝光沸石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水热法分别制备了MCM-41型和SBA-15型介孔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模板剂种类、模板剂浓度、反应温度、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及扩孔剂的加入对介孔材料物相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与微观形貌的影响,提出了天然丝光沸石煅烧-酸碱处理衍生介孔结构的机制及介孔材料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以浓度为3.6g/L的CTAB为模板剂,在pH值为10.5,晶化温度100℃,晶化时间60h条件下,制备出比表面积1016.723m2/g,平均孔径3.716nm,孔容1.087cm3/g的MCM-41型有序介孔材料。以浓度为6g/L的P123为模板剂,在反应温度35℃,晶化温度110℃,晶化时间48h条件下,制备出比表面积560.276m2/g,平均孔径8.802nm,孔容1.167cm3/g的介孔材料,通过添加扩孔剂均三甲苯,平均孔径扩大至23.529nm,孔容增大到1.46cm3/g。
  (2)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制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晶粒细小、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较好的纳米镍锌铁氧体,利用XRD、SEM、TEM、VNA对样品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镍锌比例、铁盐浓度、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对纳米镍锌铁氧体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与吸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镍锌比例为Ni0.6Zn0.4Fe2O4,铁盐浓度0.40mol/L,晶化温度180℃,晶化时间8h条件下制备出晶粒呈类球形,粒径约为15nm的纳米镍锌铁氧体。制备的纳米镍锌铁氧体在3.21GHz处损耗因子达到最大值1.15,1~6GHz频率范围内吸波反射率最小值为-10.69dB,在高频L(1~2GHz)、S(2~4GHz)、C(4~8GHz)波段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
  (3)介孔材料封装纳米镍锌铁氧体:实现以介孔材料为载体分散纳米镍锌铁氧体,解决了纳米镍锌铁氧体利用过程中的团聚问题。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和悬浮聚合法完成了介孔材料封装纳米镍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利用XRD、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SEM、TEM、VNA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孔结构参数、微观形貌与吸波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比表面积为330.385m2/g,而原料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30.739m2/g,比表面积减少了200.354m2/g,平均孔径由23.529nm降低到9.725nm,减小了13.804nm,复合的纳米镍锌铁氧体晶粒较为完整,相对结晶度较高。悬浮聚合法封装的纳米镍锌铁氧体较多,封装效果优于共沉淀法。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L、S、C波段吸波性能得到加强,在X和Ku波段也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介孔材料与纳米镍锌铁氧体复合后产生协同效应,吸波频率段拓宽,吸波性能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得到提高,小于-10dB的有效吸波频段由1.19GHz拓宽至2.89GHz。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主要来源于纳米镍锌铁氧体,而微观结构引发的共振损耗是复合材料具有吸波性能的关键,周期性介电损耗符合本征振动的规律,计算出本征振动频率公式。
  该论文有图113幅,表22个,参考文献181篇。
其他文献
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同时对全球气候系统也有着明显的反馈作用,所以要了解全球变化必须对南极地区有所研究。测定南极冰川的运动,对于研究南极冰雪物质的平衡、南极乃至全球环境的变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有的绝大多数冰流速产品的数据源集中21世纪以后,较短的时间序列限制了学者们分析南极冰流速变化的工作。而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Landsat影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各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壮大,高效隧道检测技术将有极大市场需求。现阶段,存在两种高效的隧道检测方法:移动式摄像检测法和移动式激光检测法。移动摄像检测法不能采集隧道点云,无法给隧道收敛、管片转角变形等定量。而移动激光法既能提供隧道高精度点云,又能生成隧道的平铺图。  在国内外,成型的移动激光系统,有两种设计方向:“真三维”和“假三维”法。“真三维”法扫描系统由定位、定姿、扫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型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出现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实现能够实时的采集监测的信息,但是尚不能依据现场采集的监测信息对工程的安全性做出实时的预测,以便针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确定对策。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变形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  变形预测模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其一是
随着多频GNSS的实施与应用,受卫星和接收机硬件延迟及空间环境影响,出现了新的系统性偏差,如频间钟差偏差IFCB等。这些偏差的存在会对GNSS导航定位精度产生影响,且不能用现有偏差产品替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高精度估计和模型化,同时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针对多频GPS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系统性偏差,包括DCB(Differential clock bias)、IFCB(Inter-
学位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极地冰盖的质量损失已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其冰流速在长时间序列下的动态变化在估算和预测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现有的南极冰流速数字产品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事实上,覆盖南极大陆的遥感影像可追溯到60年代的ARGON影像和70至80年代的LandsatMS
该课题通过牺性阳极、固定二氧化碳的电化学方法合成两类化合物.一、苄基卤化物的电羧化,合成苯乙酸及类似物,具体包括苯乙酸、邻氯苯乙酸、间氟苯乙酸.通过对这几个苄基卤化物在类似条件下的电羧化,可知,同一分子中,苄基位的卤素优先离去而羧化,苯环上卤素F、Cl难发生反应,对苄基卤的羧化影响也不大;二、苄酮类化合物的电羧化,合成萘普生的中间体,(6-甲氧基-2-萘基)-α-羟基-异丙酸.用(6-甲氧基-2-
学位
以安徽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利用SEM-EDX、XRD、ICP-MS、XRF等分析了实验样品中矿物及元素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温度和差异应力对矿物变形和元素迁移聚集的影响及其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  (1)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早中期徐宿弧形推覆构造的形成是
学位
特殊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现如今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方向,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离不开基础地质信息的支撑,沿海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进行了电阻率法采集方法试验和电阻率法的地电场响应特征分析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采用电阻率法常用的直流电测深和高密度法对试验区内的地电场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在沿海平原的适用性
学位
目前中国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铁路及公路隧道工程、核废料深层地质处置、国家深部战略防护工程和大埋深基础物理地下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均涉及深埋硐室的开挖。  深埋隧洞由于埋深大,岩体自重本身引起的地应力就很大,再加上深部岩体受开采扰动应力场或爆破扰动应力场的作用,两者叠加累计形成高地应力,从而使得深埋地下洞室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变形控制难题。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计算、数值仿真模拟及工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