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绩效评价及后续发展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林权改革是构成社会主义林地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的制度改革,它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一种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在林地生产关系的延伸和拓展,该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效益的提高,同样具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现实意义。2004年起,安徽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借鉴福建等其他省份的改革经验基础上做出了“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用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淘汰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林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通过制度调整和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林农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深度挖掘了林农的生产创造性,对林业生产经营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为科学分析集体林权改革所产生的综合绩效,客观评价集体林权改革对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的建议。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历经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山林入户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阶段、林业三定阶段、现代林权发展与探索阶段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的林权改革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对推进当时林业和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触及到林业产权问题,产权界定依然模糊困难,经营主体依然不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安徽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产区,发展林业经济有利于提高林农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林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目标的系统工程,立足林业发展全局,关乎林农和林区利益,涉及企业和政府等多方面主体,利益关系复杂。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绩效,以宁国集体林权改革为例,设计集体林权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宁国的林权改革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描述性分析法对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对集体林权改革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时,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三方面入手,设定了林业生产投入、林业生产产出、林权改革政策效果、社会进步、社会公益性、社会稳定、生态稳定性、森林经营水平、森林生产力9个方面的准则层,共37个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集体林权改革指标的权重,并以宁国市的集体林权改革为案例,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打分,结合2013年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综合计算宁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绩效评价。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后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完善林权流转制度;第二,以林改为契机,推动林业产业经营规模化和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第三,创新林业科技服务机制,增强林业科技服务活力;第四,创新林业金融体制机制,优化林业信贷资金。
其他文献
<正>戏剧是舞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戏剧的两个主体为演员和观众,但我觉得能够提升戏份的不仅仅是演员演得怎么好,穿衣装扮也十分重要。怎么穿?怎么打扮?这就是我要说的
温度上升了的循环冷却水排放到环境中,即热废水。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关于循环冷却水的相关法律法规、核电站循环冷却水(包括一次循环冷却和二次循环冷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循
仅依靠世界7%的耕地,中国农业在曲折中取得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成绩,为世界粮食安全储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尽管如此,中
农业是国家重要发展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种业的发展更是对农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是,中国种子市场化改革以来,品种“多、乱、杂”成为社会各界对种
21世纪初,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其中草业专业合作社在稳定发展畜牧业和增加牧民收入的政策驱动下兴起,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当中虽然
探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及"四模块"实践模式,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及战略规划目标,我们必须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本文就全面预算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认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度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土地产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将长期具有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地位,农村将长期承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循环等基础功能,农民将长期是中国最为庞
为降低高硫煤中的硫分,利用碱对高硫煤进行化学脱硫,考察了碱的种类、NaOH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预处理温度、煤样粒度等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对脱硫机理作了初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