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84块兴Ⅵ组岩心分析技术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daxi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心分析测试是认识油气层地质特征的必要手段,油气层的物性评价、油气藏的开发、油气层损害的综合诊断、保护油气层技术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岩心分析所得数据的基础之上。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有效开发需要深入地认识储层特征,认识该类油藏的地层特征、沉积相带特征、母岩特征、岩石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岩性与电性对应关系特征等等,研究原油SAGD开采后引起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热作用前后矿物的转变以及对储层引起的潜在敏感性等等。这就需要开展碎屑和胶结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岩石包裹体分析、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矿物微观形貌分析等等。这些基础实验分析是认识SAGD开采过程中热液与岩石、原油作用的基础参数。
  针对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取芯井样品,分别进行了岩石矿物分析;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矿物形貌)分析;X-衍射全岩和粘土矿物(矿物成分)分析;古生物(孢粉、藻类)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分析。研究目的是解决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岩石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特征等问题。
  详细介绍了各个分析测试项目的原理,制样过程,测试内容及测得的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了排除,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数据。然后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出第一步的结论,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来基础。
  为确定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开展储层四性关系,储层分类评价和油藏类型研究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确定有利储层的物性参数下限,分析主力油层有利储层砂体分布特征。选取储层非均性的评价参数,并对储层的层内、平面及各微相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储层质量综合评价;确定储层成岩矿物成岩作用的演变机理,演变过程;确定储层矿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成分;确定杜84块兴Ⅵ组稠油油藏成藏形成的年代,期次和形成温度,了解油藏的演化过程。
  针对杜84块兴Ⅵ组中深层超稠油储层的特殊特点,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从取心井的岩心剖面分析入手,结合室内岩心分析结果、测井数据、地震数据、现场试采结果在取心井上识别基准面旋回,确定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层组精细划分对比思路,在杜84块兴隆台油层划分的6个砂岩组基础上,建立了杜84块兴Ⅵ组油层地层格架,确保了储层建模纵向网格划分精度。
  在取心井岩心观察及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得出本区兴隆台油层兴Ⅵ组为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模式;兴Ⅰ-Ⅴ组为湖盆边缘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在岩石相、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微相的精细划分研究。杜84块兴Ⅵ组主要发育辩状水道微相、水道边滩及前缘斜坡微相、水道间及端部薄层砂微相、水道间洼地及湖盆微相4种微相类型。
  从储层的砂体分布特征、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的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成岩作用于储集空间、储层粘土矿物特征、储层的敏感性与润湿性等方面全面地研究了研究区储集层特征。
  包括隔夹层类型的识别,隔夹层的分布特征,隔夹层的热性、物性特征等方面研究。
  包括油水分布规律、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油藏的类型、超稠油油藏成因分析、油层分布规律、流体性质、及油藏的渗流物理特征研究。
  岩心分析是石油地质研究的最基础工作,如果岩心分析的数据是错误的,将直接导致此后一连串的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事关重大,所以说做好此项工作对深入研究油藏的工作至关重要。
  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经过前期样品处理、上机测试、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研究等阶段,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杜84块兴Ⅵ组岩心分析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薄片分析,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和粘土矿物(矿物成分)分析,古生物(孢粉、藻类)分析,核磁共振分析。
  岩心分析取得的数据得到了杜84块兴Ⅵ组储层矿物的地质特征,包括矿物成分,矿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种类,矿物的种类,粘土矿物的含量和产状,储层的物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孢粉、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砂岩粒度等等资料。
  以岩心分析测得数据资料为主体,运用岩心分析技术组合方法,并结合已有的资料,研究了杜84块兴Ⅵ组储层的沉积相标志,确立了粒度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古生物环境标志及地球化学标志,认为杜84块兴Ⅵ组储层为水下扇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杜84块兴Ⅵ组储层岩石学分选差,成熟度低。储层物性特征中储层孔隙度值一般在20%-28%之间,储层渗透率值一般分布在0.6μm2-1.7μm2之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杜84块兴Ⅵ组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
  杜84块兴Ⅵ组储层成岩作用中,储层的压实程度很低,胶结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和沥青质,其次为碳酸盐,其他胶结物很少,储层遭受了较强烈的溶蚀作用,杜84块兴Ⅵ组储层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并开始向中成岩阶段演变。
其他文献
Facing to the high dimensional data,how to deal them well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 and the relative fields.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new semi
电化学CO2还原提供了一种有效减少大气中CO2的方法,因此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由CO2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同时其高级还原产物乙烯、乙醇、正丙醇等不仅是化工原料,同时能作为能源物质缓解化石燃料消耗殆尽的危机。目前,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生成具有高附加值的C2或C2+产物仍存在选择性与法拉第效率较低,反应过电位较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便是对反应催化剂进行合理地设计以促进还原路径向C2
学位
单组分有机太阳能电池使用一种共轭材料作为光活性层,与双组分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相比,它可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并简化制备过程,但其光伏性能仍有待提高。单组分共轭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其纳米相分离的控制是实现单组分太阳能电池高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论文以材料设计和合成为方向,通过调节单组分共轭材料的吸收和纳米相分离,从而提高单组分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设计并合成一种主链基于
当前,传统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工业包括油气开采和煤化工。众所周知,这些工业的产品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使得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但是,人类不得不面对这些工业运行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不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消耗、工业废水的污染以及工业尾气的排放等。其中,工业尾气排放引发的全球性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SO2是一种腐蚀性较强的酸性有毒气体,它的排放会造成酸雨和雾霾等
学位
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为人类社会活动及发展提供能量的最佳选择。光催化制氢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最具发展潜力的途径之一。其中三元硫化物固溶体ZnmIn2Sm+3(m=1?5,整数)具备良好的性能,因此在光催化水解制氢这一领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与报道。但该光催化材料仍存在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光催化效率低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ZnmIn
学位
豆类种子是现代保健功能食品开发的重要资源,也是廉价、优质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豆类蛋白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如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这些功能特性与豆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亚基组成和结构等有密切关系;同时,不同功能特性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豆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为了豆类蛋白的高效利用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本文以10种豆类种子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
学位
环境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离子与有机小分子的检测与治理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作为一类新型的功能材料,不但具有金属离子和多齿有机配体结合的稳定微孔结构,而且其大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官能团,可控的骨架拓扑学和几何学显示出在催化、气体储存与分离、分子识别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的MOFs(LMOFs)材料,通过调变MOFs的微孔结构、有机官能团和作为骨架
本文在前人对研究区所在盆地的地震、地质及井筒资料研究的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和重新处理解释研究研究区地震、井筒资料,应用多种关键技术,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研究区整体为NW-SE走向的正断层分割的继承性的鼻状断块,构造分异明显,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着构造和沉积的分异。  (2)Palogue地区白垩系Galhak-Ⅳ组地层具有发育岩性圈闭的有利地质条件,平面上局部盖层发育的地区和剖面上反向正断
学位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当前地震勘探技术中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地震储层预测依托于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成果,结合测井数据,来对储层进行精细的刻画。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通过岩石物理统计来进行地震储层以及油层的预测,刻画出有利区范围,砂体厚度,含油砂体展布及其物性。其指导思想是根据三维解释成果,利用属性分析,相干体分析,时间切片,并把地震
学位
杜坡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古城油田南部,该区的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三段的Ⅱ-Ⅶ油组。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储层横向变化大,断裂极为发育,该区油气勘探存在构造形态落实不清和储层平面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以Ⅱ~Ⅶ油组中的44个重点小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测井解释、地震勘探等理论方法,从地层对比入手,对杜坡地区的地层构造、沉积相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地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