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 : 47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资源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环境约束下探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素集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只有大力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推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突破作用,以区域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沿着由要素集聚到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再到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时空演进路径,系统阐述了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机制,并从时空的维度揭示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界定了要素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要素集聚是各生产要素(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托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企业内部规模扩张和更多企业空间集中的引导下,以一定的结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并通过要素集聚效应的发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数量维度和质量维度上的立体展开。本文从三个方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三是注重绿色、清洁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知识生产或技术创新,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集成和融合,提高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的能力。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四方面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2)要素集聚、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优势通过影响要素的流动和区位变迁决定要素的集聚。要素集聚给集聚区带来了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途径。本文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替代变量,测度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足迹,并测度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密度、区位商和空间自相关性,发现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呈现高度集聚和空间相关特征。本文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不利的影响;技术效应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物质资本集聚过程中表现出资本深化的特征,但资本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资本深化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信任的产生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本文通过构建空间知识溢出模型分析物质资本投资(资本深化)、人力资本集聚对知识存量增长率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集聚提高了区域吸收能力,增大了知识溢出,物质资本投资体现了知识生产的干中学效应,增大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有助于缩小知识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趋同。本文利用GWR模型实证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越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制约作用越大;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前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弥补甚至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4)环境约束下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动力机制。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污染排放量的减少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及分解了中国各省市的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表明,环境技术效率在省际间的分布不均,技术进步及其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在推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程度等变量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环境规制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5)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构建包含要素集聚和环境质量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Hamilton动态优化模型求解最优稳态增长解,讨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集聚外部性程度、消费和环境偏好、污染排放密度等参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应满足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均衡路径上,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越大,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越快,污染排放密度的指数越大,时间贴现率越低,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越大,跨期替代弹性越小,则经济增长率越大。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物质资本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物质资本过度集聚时,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无效环境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只有人力资本集聚通过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6)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局部溢出模型,分析要素空间集聚的需求关联、溢出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需求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为聚集力,环境污染、拥挤等外部不经济效应为维持对称均衡的分散力,同时,溢出效应也可成为促进经济分散的力量;要素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的地区对外辐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区域知识溢出、经济辐射效应的发挥,同时也是解决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效用的分配问题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经济效用增量和环境效用损失,两者的差值是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的净效用,根据此比例分配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的效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各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带来的效用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各地区要素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素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2011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罪的基本罪状进行了修正,将“入户盗窃”行为明确写入了刑法条文中,以独立的犯罪形态成为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入户盗窃
建安十六年,一方面是曹植一生文学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始点;另一方面,又是曹植真正意义上的情爱人生的起点。其中采遗芙蓉的意象,几乎贯穿曹植的一生。从曹植诸多诗文作品,特别
文章对新中国新闻业及其研究的"十个关系"进行初步探析,包括变革与延续、新闻与社会、现代与传统、中国与世界、政治与业务、新闻与宣传、内宣与外宣、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
从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广大学者都热衷于明清小说研究。二十世纪,对明清小说的研究更是成为中外学者炙手可热的课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高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等均潜心研究明清
作为数控机床重要的控制和传动部分,液压系统故障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和延时性等特点。传统检测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因此数控车床液压系统故
消费情绪对消费者购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传统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口碑传播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情绪、满意、卷入度及消费者在线评论意愿的关系进行了
文章以苏俄刑事辩护制度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为语境,深入分析了中国和苏俄在辩护权方面的共同问题,如第一次讯问前辩护律师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辩护律师在场权、对辩护权的救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为在信息社会探讨信息素质提供了一个框架,具有高层次的参考价值和宏观的指导意义。信息素养模式是
本文简要梳理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阐发的有关社会认识的思想,包括卢卡奇对三种错误的社会认识方法的批评和他自己在社会认识方法上的主张,以及对检验社会认识的标
黄初二年,曹植与甄后同罪,灌均所告发曹植之罪,正是有关曹植与甄后关系的弥天大罪。曹植确于延康元年四月去了鄄城,但不是就国,其时的身份仍然是临淄侯,其去鄄城乃是一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