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越关系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b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拟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再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越关系的演变历程,理性、动态地分析中越两国国家关系由热至冷乃至走向全面对抗的内在根源和外部因素。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历史延续性的考虑,回顾了胡志明时代的中越关系(1950年1月至1969年9月)。胡志明时代中越两国关系虽总体良好,但也不是就没有波折。事实表明,尽管两国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有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有时还比较大、比较尖锐。这成为后来中越两国关系一度走向分裂、直至对抗的历史根源。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七十年代急剧变化的中越关系。这一部分又以中越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69年9月-1973年1月;1973年1月-1975年5月;1975年5月-1979年2月。通过对各阶段的描述,阐述了中越之间在短短的十年时间是怎样日益疏远,并一步步走向破裂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对七十年代急剧变化的中越关系做出适当的分析和评判。本文认为七十年代中越关系之所以会发生急剧变化,与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一)中越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推行各自倾向性政策的结果;(二)中越两国在与之密切联系的四对三角关系中的互动;(三)历史与现实的困惑;(四)精英认知的不同。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困扰,中越两国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没能处理好相互间面临的新问题,加之双方长期以来因缺少相互理解而形成的对彼此的疑虑与愤怒,最终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促成了七十年代末中越两国关系悲剧性结果的出现。 本文力图通过对七十年代中越关系发展历程的描述和分析,冀望对这一历史问题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而为中越关系的健康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如何评价一幅摄影作品的优劣?答案一定会有很多。诸如主题是否鲜明,光线、构图、角度、影调怎样,如此这般。当然,还有若干我绞尽脑汁也说不上来的专业评价指标。不过,我知道,
文从五四时期中国婚恋观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事实出发,以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平台,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学的方法,将五四婚恋观的变革置于这一时期妇女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系统
摘 要:对业界智能弹性架构网络虚拟技术、环网技术、HSRP、VRRP虚拟网络路由协议、OSPF动态路由组网技术、链路聚合技术 、Spanning tree(生成树协议)等虚拟备份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根据吐哈油田网络架构及技术,成功将HSRP、VRRP虚拟网络路由协议、OSPF动态路由组网技术、链路聚合技术 、Spanning tree(生成树协议)等技术应用于吐哈网络,使油田主干核心网络实现了双核心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交通运输业经历了自己的独特发展历程,1949年以前中国的交通建设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西方列强为各自的利益,在中国修建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社会思潮蓬勃而起,社会阶层加速分化,内忧外患频仍。清末立宪包括清廷自上而下的预备立宪新政与立宪派自下而上发起
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改革家,是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卢梭理论的基础上对“公意”(general wil
王德惠先生不会想到,他的生命轨迹,竟会被人写成文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的农民,都认为自己弯曲着身子起早摸黑地耕作,是命中注定的
维吾尔史学是维吾尔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8—17世纪是维吾尔史学发展从萌芽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开展对维吾尔史学发展的研究,对
本文以民初(1911-1924)《东方杂志》发表的有关女子问题的文章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从《东方杂志》发表的有关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