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材料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方法及其在磨削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及现代生物医学等领域。磨削是目前陶瓷材料普遍应用的加工方法,特别是精密和超精密磨削加工。磨削加工过程是一个材料的损伤过程,磨料通过对被加工材料的有限度损伤而实现加工。由于陶瓷是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硬度高、耐磨而且韧性低,使得其磨削加工性极差,极易产生表面/亚表面磨削损伤,从而大大降低陶瓷材料零件的寿命,甚至直接导致零件的报废。因此,对工程陶瓷磨削损伤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陶瓷材料的磨削损伤问题主要从实验和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等三个方面研究其损伤问题,分别从损伤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微裂纹、残余应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和纳米压痕/划痕测试技术,提出了一种弹性模量退化型陶瓷材料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方法,根据球锥形压头下的纳米压痕实验数据,推导得到微纳尺度压痕局部区域的弹脆性损伤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压痕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并采用纳米划痕试验来模拟单颗磨粒的磨削过程,研究其损伤的演化,研究成果将为陶瓷材料精密磨削理论的完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Kachanov经典的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定义弹性模量退化型损伤变量来综合描述材料因各种损伤形式而造成的性能劣化,并实现了基于纳米压痕测试的表征材料表面/亚表面损伤的简单可测的方法。2.采用上述的损伤变量定义,结合陶瓷材料的弹性损伤特征,以氧化铝陶瓷材料为例,采用球锥形压头进行纳米压痕测试,得到了氧化铝陶瓷的弹脆性损伤本构关系,并分别进行了球锥形压头和玻氏压头压痕损伤的有限元模拟,证实了该本构关系具有一定的正确性。3.以氧化铝陶瓷材料为例,采用纳米划痕测试方法,通过控制划痕载荷和压头形状,模拟研究了磨削参数(包括磨削用量、砂轮特性等)对磨削后表面/亚表面损伤等的影响规律,结合磨削后划痕周围相同载荷下距划痕中心不同距离处,或者不同载荷下同一距离处测试点的压痕试验,以及表面原位扫描和SEM形貌观测,探讨将陔损伤表征方法用于测量陶瓷磨削损伤的可能性。4.本文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和纳米压痕/划痕测试技术对陶瓷材料弹脆性损伤本构关系和磨削损伤表征测量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中借鉴了国内外在工程陶瓷磨削损伤、连续损伤力学、微纳米测试技术、磨削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方面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混凝土、岩石等脆性材料损伤机理、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深入开展将本文提出的表面/亚表面损伤表征测量方法应用于其它材料的研究。
其他文献
英语教育相关研究表明,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即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和约束作用。文章采用调查法,研究了某地区45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
农业银行长期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对支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论文对不同历史阶段农业银行所承担的角色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有关经验和教训,剖析了当前"服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作为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独特光学性质,已经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光电器件以及表面增强光谱学等许多领域。有效
纳米材料被誉为是21世纪的重要材料,并将构成未来智能社会的四大支柱之一。碳纳米管在纳米材料中最富有代表性,并且是性能最优异的材料之一。自从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碳纳米管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在NFC-SWP(Single Wire Protocol)方案中,SE(安全芯片)内置在SI
纳他霉素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抗生素,能有效地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在医疗、食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对纳他霉素系列浓度全波长的扫描分析,选择250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NIH3T3细胞中,对G2/M期的关键调节因子促成熟因子(MPF)的调控作用,检测MPF两种亚基p34cdc2和cyclinB在翻译水平的改变。方法:用aphidicolin,流式细
<正>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过程。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有控制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实施控制的过程,即有目的有
随着现代化技术尤其是无线技术的迅猛发展,地面无线通信技术开始不断的在煤矿井下通信领域进行应用,而且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良好效果,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有许多亟需进一步提高
<正> 在本文中我们既不讨论时间概念本身,也不介绍时间的测量技术,只对计时单位的沿革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