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以苏童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叙事视野、叙述形式、审美特质、文化诗学、哲学意蕴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苏童不仅构建了独特的小说世界和小说诗学,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独特的理解,而且他的小说在整个20世界小说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并进而探讨了他的写作对当下文学写作和文化建构的意义和不足。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对苏童小说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对苏童在20世纪小说史中以及在先锋群体中的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苏童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叙事视野、叙述形式、审美特质、文化诗学、哲学意蕴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苏童不仅构建了独特的小说世界和小说诗学,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独特的理解,而且他的小说在整个20世界小说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并进而探讨了他的写作对当下文学写作和文化建构的意义和不足。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对苏童小说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对苏童在20世纪小说史中以及在先锋群体中的位置的考察,指出了苏童小说的独特性:他的“家族”叙事、“乡土”书写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反启蒙的叙事姿态。在20世纪小说史中,苏童是少数几个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世界的作家之一,而且他的乡土世界是建构在想象基础上的没有“原乡”的所在。他的“家族”叙事是反现代的末世的家族传奇。他对市井民间的书写提供了城市边缘的市井记录,并解构了对传统的诗意南方的文学想象。而且,在先锋作家中,苏童是个“说故事的好手”,故事性消解了现代的叙事策略。同样是历史叙事,他关注的是历史中的“个体悲歌”。其次,通过对以往苏童研究的资料综述,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在当下研究苏童小说的意义。
第一章“在世界的两侧”,通过对苏童小说世界的描述,指出“香椿树街”的老城叙事和“枫杨树乡”的故乡传奇是两个“城市民间”与“乡土中国”相对的小说世界,为20世纪的乡土书写、市井民间、家族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神话重写和现实的市井民间、日常生活的描述显示了他小说丰富的视野。对“女性”和“男性”的书写,证明了苏童的性别修辞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困境和宿命悲剧。
第二章“传统与现代之间”,通过对苏童小说的形式分析,指出苏童的小说对传统叙事的继承:传统的叙事模型,古典的时空观念,优雅的抒情语言。而且,他的小说中也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叙事策略:对不同的叙事人的设置,自由穿行的时间修辞,幽玄复杂的结构方式。认为苏童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叙事之间自由穿梭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格的作家。
第三章“末世风情中的寓言”,经过对苏童小说中审美元素和意象群的考察,指出他小说的审美特质:阴郁的色彩、神秘的声音、诡谲的气味等审美元素构成了苏童小说的感伤气息,而他的唯美抒情风格是对整个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一种回归中的背离。“末世的颓废”是苏童最显著的美学特色,并构成了对权威美学话语的颠覆。而且,通过对小说中寓意丰富的静态意象和意蕴飞扬的动态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童的寓言书写的意识形态意义:他的小说是在一个匮乏时代里的寓言书写。第四章“行走在文化地形图中”,是对苏童小说的文化诗学的分析。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苏童对江南诗性文化的传承和背离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借鉴和突围,他的小说不仅丰富了对江南的文化想象,而其在“他者’’文化经验前完成了“自我现实”的表达。其次,在人类学的视野下,“枫杨树乡”系列建构了江南乡村的民族志学,而“香椿树街”系列建构了江南小城边缘的地方志。并进而指出,在苏童的人类学视野中始终不变的是汉民族晦暗的人性诗学,呈现了汉民族性格的个性前史。
第五章“废墟上的舞蹈”,探讨了苏童小说的哲学意蕴。指出苏童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恶”,生命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生的救赎之路最后通向的是死亡。死亡或是充满了恐惧、或是一种解脱、或本来就是一次偶然和无意义事件。其次,通过对苏童的历史叙事的深入梳理,指出苏童的历史观:历史的本质是颓废和虚无,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和修辞,历史作为故事的背景凸显的是个体的生命经验和心灵困境。
余论是一个展开的话题,通过对苏童的写作姿态、价值取向、精神现象等问题的考察,试图从苏童个体的创作透视一代作家的精神影像,审视一个时代的写作的意义和文化命题,为当下写作提供可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音乐心理疗法是功能性的音乐使用,是将音乐所具有的治疗与保健功能应用于改善人的心理和行为,现已被众多康复机构运用于临床且确使无数来访者或患者受益。但我们认为对音乐疗法的研究或应用中亦存在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I、关于音乐治疗保健效果的研究常是同其它治疗方法结合一起使用,仅把音乐作为一种媒体或辅助手段而没有单独地考察过音乐本身的治疗保健效果,因此很难断定音乐在其中起多大的作用。2、音乐在治疗保健中使用范
2017年,汪曾祺逝世20周年。2020年,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惯于以整数年为纪念年的当代文学界,自然免不了以各种方式纪念汪曾祺。期刊和出版社掀起了一场重读和重评汪曾祺的热潮:除却《受戒》之后汪曾祺八十年代经典形象,九十年代、四十年代、“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时期汪曾祺的写作样貌也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纵观汪曾祺的研究史,我们发现“伤痕文学时代”汪曾祺的写作成为汪曾祺研究历程中的一个缺口。而填
本文旨在厘清唐宋时期家训概况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唐宋时期家训中的道德观。在其中举出个别家训训主的道德境况,以此来更深入地研究唐宋时的道德风气。最后,分析唐宋家训中的道德观在家训史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从唐太宗《帝范》作为帝训范本的出现,到袁采《袁氏世范》作为平民规范的出现,唐宋时期家训经历了从帝王、士大夫家训到平民家训的扩展与补充,在道德方面增添和细化了不少内容。其中有勉学家
唐代马总所撰《通历》今存七卷,後人续五卷。今存《通历》内容从晋高祖始,止於隋恭帝;其内容多爲取自《晋书》《南北史》《十六国春秋》等书,并加以删改而成,因此既可以在校勘时将这些史书作爲参考,又可以将《通历》作爲校勘这些史书的参考文献。篇後有虞世南《略论》或史臣论,以论君王贤能与否。虞世南《略论》散佚,今有敦煌本和东洋文库残卷,《通历》所收条目对於《略论》的辑佚和校证有着重要作用。续五卷始於唐高祖,止
《史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近代学者吴国泰着。吴国泰认为诸史之中惟《史记》最古,包罗既富方宏,惟文义奥衍,字多通假,古注三家训释固多善言,然屚意误解亦不免焉。出於“使古人立言之意终不致隐沈而不克彰,世之学者亦得有所因循,俾不致贻扪龠扣盘之讥”的想法,吴氏乃作此书,“为之晦者显之,窒者通之,叚者正之,三家误解者纠之,书中夺讹及前人所不能解者斟补而宣明之”,增补订正了《史记》及三家注中的错讹难解
聘礼作爲五礼宾礼之一,在周代社会较爲盛行,其既关涉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是否和谐顺利,也牵涉到民众生活的安稳与否,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三礼》文献爲中心,结合後代注解及相关史书记载,选取周代聘礼中名物、仪节、遭丧特例等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考辨。 聘礼名物,聘礼所执圭、璋、璧、琮的功能,决定其是否应当归还。玉瑁是四寸见方之物,首有邪刻,爲天子所执玉器,用来合验诸侯之圭,象征德与
“变礼”即特殊情况下变动之“礼”,且此“礼”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的礼制。《礼记·曾子问》记録了先秦时期孔子与弟子关於变礼情况的问答之辞,所论变礼多涉先秦丧葬礼制。据《仪礼》,先秦丧礼制度分丧服规定、丧礼仪节两部分。其中,丧服分五个等级,涉及先秦士及其以上阶层。丧礼仪节则异於丧服所涉阶层,由於《仪礼》只完整説明士阶层丧礼仪式,无法爲士以上阶层提供确切的丧礼仪式依据。故本文以有着全面记载的士丧礼爲中心,旁
《史记》评点,是明人《史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评点本数量多,内容丰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收罗广博,是评点《史记》的集大成之作。在《史记评林》後,又出现了很多评点类的着作,《史记测议》就是其中之一。 《史记测议》,明代学者徐孚远、陈子龙合着。因卷首题“陈卧子先生测议史记”,《四库简明目録》称其爲“陈卧子本”。全书共130卷,以凌稚隆《史记评林》爲底本,多删节三家注,
《史记》一书大量徵引了《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及《论语》等儒家经典作爲述史材料,《史记》三家注较爲完整地保存了"十三经"相关古注.郑玄作爲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号称"遍注羣经",故《史记》三家注保存了大量的郑玄经注的文献材料,其徵引详实、网罗赅备,极具文献价值.《史记》三家注引郑玄注凡604条,其中裴駰《史记集解》徵引郑玄注就有527条,是《史记集解》引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
《後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为“前四史”之一,对我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後汉书》,该本校勘审慎精密,可谓目前最优秀的点校本。然点校工程巨大且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该本在标点方面存在前後标点不一致、注文非引原文而用引号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於对李贤作注引书时的多种体例未能加以区分,对於李贤注所引要籍内容未能与原文细致比对,从而误将李贤自注之辞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