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水稻籽粒砷积累基因HAG1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砷(Arsenic,As)作为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在食物链富集放大作用下,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毒害。水稻是人类的主粮之一,与其他谷类作物相比,水稻籽粒中高积累的砷成为人类食物链中砷的重要来源。因此,深入了解水稻体内As的吸收、转运和解毒机制,对于解决水稻籽粒中As污染问题,提高稻米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EMS诱变的野生型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具有籽粒砷高积累的突变体hag1(High As accumulation in grain 1,hag1),并对其生理和遗传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大田种植的hag1和野生型籽粒中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hag1籽粒中的总砷含量比野生型高5~6倍,严重超出砷在水稻中的限量标准(0.2 mg/kg),但节、叶片等组织中的砷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分析籽粒中5种砷形态发现三价砷(Arsenite,As(III))占主导地位,约占总砷含量的62~87%。(2)水培试验研究hag1和野生型幼苗对砷耐受性发现,随着砷处理浓度增大,hag1的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而野生型表现出较强的耐砷性。hag1和野生型幼苗砷吸收实验结果表明,hag1在低砷条件下(<5μM)从根向地上部的转运能力低于野生型,根系中砷含量高于野生型;高浓度砷胁迫下(>5μM),hag1根部对砷的“截留”能力低,使更多的砷从根向地上部转运,导致hag1根系中砷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3)测定不同浓度砷胁迫下根系中的H2O2和MDA含量发现,随着砷处理浓度增加,hag1根系中H2O2和MDA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砷对hag1的氧化损伤更为严重。hag1和野生型中的CAT、SOD、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低砷胁迫下无显著差异,但高砷胁迫时hag1根系中CAT和SOD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此外,低砷可诱导hag1根系合成大量巯基化合物(如Cys、PCs等),与砷螯合形成As-PC复合物,增强根系对砷的耐受性;而高浓度砷胁迫下,hag1中的巯基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导致解毒能力减弱,对砷更加敏感。(4)遗传学分析表明hag1砷高积累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hag1和籼稻品种南京11的杂交F2群体的极端单株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将HAG1基因定位于第4条染色体长臂,标记Indel9-Indel17之间,物理距离约为233 kb。对hag1和野生型基因重测序发现,该区域里的Os ABCC1基因(LOC_Os04g52900)第10个内含子的第1个碱基,即ATG下游2261 bp处碱基由野生型的G突变为A。该位点突变使HAG1的候选基因发生可变剪切,CDS序列丢失16 bp,导致Os ABCC1蛋白的第372-382位氨基酸丢失和替换,并在383氨基酸处翻译提前终止,最终致使其转运As-PC的功能缺失。转基因互补实验表明,将野生型中的ABCC1基因转入突变体,可显著降低籽粒中砷含量,提高幼苗对砷的耐受性。综上,ABCC1就是HAG1的目的基因。(5)对hag1和野生型的倒一节(Node I)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hag1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发现hag1中参与调控地上部及籽粒砷积累的关键基因Os HAC1;1和Os ABCC1表达显著下降。Os ABCC1突变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SOD、CAT、GR、APX等抗氧化酶合成前体和其他逆境基因的表达也发生变化,以实现砷胁迫下的自我解毒和保护。此外,与野生型相比,hag1中的Os CCA1和Os MFT1等开花调控基因表达差异极显著,使hag1出现生育期延长,“贪青晚熟”的现象;Os NR2、Os SULTR3;6和Os Pht1;8等参与营养元素运输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导致籽粒增大。该研究还挖掘出大量直接参与调控砷转运或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如b ZIPs、TCPs、MYBs、AP2等转录因子),为培育籽粒低砷积累材料提供基因资源。(6)分析55份水稻品种对砷的吸收和转运规律,发现籼稻对砷的吸收能力普遍强于粳稻,而向上转运能力弱于粳稻,导致籼稻根中砷含量普遍高于粳稻,地上部位含量总体低于粳稻品种。测定大田种植的55份品种籽粒中砷和镉含量发现,粳稻品种的籽粒中砷含量普遍高于籼稻品种,而镉含量低于籼稻品种,其中粳稻Asominori、籼稻IR66可作为选育低砷、低镉品种的遗传资源。(7)利用Kasalath和日本晴构建代换系CSSL19(日本晴背景含Kasalath中ABCC1基因),发现CSSL19根系对砷的吸收能力与日本晴一致,但转运能力显著低于日本晴。由此表明,ABCC1基因差异主要参与调控砷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而不影响对砷的吸收。进一步分析籼稻和粳稻ABCC1的全长基因和启动子序列发现,ABCC1的启动子区域的SNP和Indel变异可能导致该基因在籼稻和粳稻根系和Node I中差异表达,进而调控砷的转运和再分配过程,最终影响地上部和籽粒中的砷含量。
其他文献
采用文献阅读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布鲁姆分类学理论探讨西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西部地方二本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以实现初级目标为基础,即提升认知能力与感情能力;帮助学生达到高级目标,即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从而为学生继续教育特别是国际化教育做好准备。借鉴美国某中西部地方高校课程安排与评分标准,西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课程授课方式向交互式转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最好的支持方式,对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甘肃省农业保险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突破,为推进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学生安全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往往是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才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认识。学生在校学习固然以学科知识为主,而每每在事故突发之时,才发现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如此贫乏。生命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我觉得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求突破。学校层面:1.法规宣讲。学校承担教育职责,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防范
期刊
玉米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最广泛的谷物之一,除了用作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外,还广泛用作淀粉、油、食品添加剂和燃料乙醇及其他产品的工业原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确保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和改良品质(即氨基酸含量、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一直是作物科学研究的重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发现了多个转录因子、植物激素、酶等因子参与调控玉米籽粒发
良好的族际交往认知对消解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至关重要,是助推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议题。该文通过“接触假说”理论视角审视东部地区两位中学生族际交往认知问题发现:族际交往认知不足导致了交往认知偏见和产生交往心理距离。其主要原因在于交往认知习得途径和习得机制尚待建立;学生虽然元认知水平较高,但迫于学业压力等因素,改善族际交往认知的驱动力不强。见微知著,为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中学
蒋经国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是海内外关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者所热衷探究的议题。蒋介石与元配毛福梅之间关系的不睦与最终离异,蒋介石娶宋美龄为妻,以及毛氏遭日军的轰炸而意外惨死,令蒋经国与继母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出现微妙复杂的纠结。蒋经国自苏联返国之后,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对宋美龄始终维持着表面的尊敬与礼数。然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孔宋姻亲与蒋经国之间因权力竞逐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彼此在争取蒋介石“关爱”与支持
针对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2株古银杏树近年来出现衰弱现象,为更好地保护古树,对2株古银杏树采取了复壮措施,并加强针对古树的科学保护,以巩固复壮成果。
<正>中药材灭菌如何在降低微生物限度的同时确保中药材疗效并选用适宜的灭菌方法——本文探索研究了一种中药材灭菌的新技术,对高温瞬时灭菌新设备进行了智能化设计,对其高温瞬时灭菌效果进行了性能确认。试验结果证明该技术能在保留中药黄芩有效成分的同时有效除去药材中的微生物,为中药材灭菌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期刊
从系统功能、系统设计、系统运行控制三个方面,介绍了某核电站中低压电气柜间通风系统的特点,总结了现有电气设备间通风系统设计的要点,并针对非均匀热环境、气流组织、结露问题提出了优化设计思路,在保障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充分优化通风系统布置和气流组织设计,使中低压电气柜间室内温湿度环境达到最适宜(冷热温度场分区合理),确保电气设备安全高效,并使通风系统实现节能运行。
通过改进装备推动森林火灾扑救能力提升,是增强森林消防队伍战斗力的必要途径。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应急救援的各个方面,通过非接触性的处置方式有效降低了救援人员风险。西藏地区森林火灾由于高原地形环境特殊,给人工灭火带来较大难度。面对高原山区森林火灾火点多、接近难、风险大的实际,应用无人机扑救森林火灾是灭火手段的有效补充,能够实现直接或间接灭火,并给任务分队提供现场保障支持。根据当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