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视角下的萧红作品解读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作家萧红的创作主要以“故乡”为书写对象,塑造了一个激荡着爱、恨、苦、喜、怒、悲、痛等多种情感相互撕扯着的地域形象,包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社会文化精神,本文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萧红的创作,探究其人类学书写的内涵和价值。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是关于萧红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萧红人类学书写的特质”。首先从当时东北的文化生态环境角度入手,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分析东北地域文化作为背景对萧红创作产生的影响。其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探究萧红笔下故乡的饮食、节日、萨满信仰、丧葬等习俗的人类学内涵。第二章为“萧红人类学书写的方式”,分析萧红人类学书写的两种方式。第一部分解读萧红作品的原型叙事,分两个角度展开,一是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萧红小说中三个典型的原型形象“阿尼玛”“阿尼姆斯”“花园”,二是运用弗莱理论中的“秋天”叙述程式分析萧红作品的叙述方式。第二部分分析萧红作品的抒情方式,指出其抒情方式是具有主观意识的现代抒情,并通过两种手段展开:一是怀旧,论文指出萧红的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二是她通过虚构与想像的手段构建一个故乡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此故乡形象是一个“中间风景”而非一个“阿卡迪亚”。第三章分析萧红作品中地方性知识再现的人类学价值。萧红在作品中再现了属于她自己的地方经验,保留了珍贵的族群文化记忆,对于今天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有着宝贵价值,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启示意义。结语部分,反思萧红的创作对地域性写作之困境和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性日益消失之现象所具有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工群体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和使用特征,通过对供给端和使用端的剖析,揭示“供给-使用”匹配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成为普通百姓家庭的常用的交通工具,如何有效的解决庞大的交通运输管理压力成为交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图像信息成为重要的信息
本研究目的在于优化利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副产物玉米芯资源,探寻生产成本经济、操作温度温和、绿色化且可行性强的酶法工艺,使玉米芯中的低聚木聚糖成分彻底酶解为木糖。1
目的探讨并分析肝癌介入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根据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对肝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志作为反映和记述区域文化的载体,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丰硕成果。而且有制度和理论层面的精神财富,还是人
自1997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硕士研究生免疫学教学的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此简要介绍并谈谈体会.
自2011年以来,叙利亚内战引发的地区动荡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为恐怖主义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萨拉菲主义”(Salafism)极端思想重获新生,“基地”组织分支“努斯拉阵线”强势崛起。“努斯拉阵线”以伊德利卜为大本营,向周边地区扩张,成为叙利亚境内最大的极端组织。“努斯拉阵线”通过暴力手段对抗当地政府,对其他教派的平民施以绑架、虐待和处决等不人道的行为,影响地区局势的稳定,研究“
近年来,关于果实无籽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在梨上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对‘世纪无核梨’品种进行了果实无籽率的调查统计,并以‘世纪无核梨’以及其亲本‘巴梨’和‘
目的 研究与分析盐酸多奈哌齐应用于老年痴呆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采用吡拉西坦片治疗
康熙《泗州志》,清莫之翰修,张怿、金本修、常逢豫、周伯士、王赞育、常汉乔等纂。原刻成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别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