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养殖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jia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于2004年4月至2004年10月在辽宁省盘锦市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河蟹育苗和养殖基地采用设置实验围隔生态系统的方法,对生态育苗池塘和养蟹稻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养殖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对水质和浮游生物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施肥和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群落及蟹苗产量的影响;碳酸钙过饱和与快速沉积对河蟹苗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养蟹稻田理化指标的变化;养蟹稻田生物群落及变动;不同饵料对河蟹幼蟹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稻田养河蟹系统中河蟹放养密度对水稻和河蟹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等。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池塘陆基围隔群实验研究了50%量肥下放养6000个/m<3>、9000个/m<3>、13500个/m<3>、18000个/m<3>和放养9000个/m<3>密度下施肥25%量肥、50%量肥、75%量肥、100%量肥(有机肥195g/m<3>,无机肥N:46.7g/m<3>,P:11.0g/m<3>)条件下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和蟹苗产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育苗前阶段(蟹苗Z<,1>开始~Z<,3>末期)种类少,生物量低。后期种类复杂,生物量较大。浮游动物前期以轮虫为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生物量较低。后期由于蟹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轮虫急剧下降,桡足类开始大量出现。直到出苗实验水体中仍存在大量桡足类。施肥量对蟹苗产量的影响很大,50%量肥为最佳施肥方式。施肥引起的pH值变化是影响蟹苗产量的主因。密度对蟹苗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中高密度的放养量的蟹苗产量最高。其原因是中高密度的实验水体食物链结构最为合理,成活率较高。 2.针对河蟹幼苗大批死亡的现象,对其成因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试验。经对苗池收集的沉积物化验得出,沉积物中以CaCO<,3>为主要成分,占总重的70.8%。在动物试验中,CaCO<,3>不饱和组溞状幼体Ⅱ、Ⅲ期幼苗(除一尾外)都正常成活,但是,CaCO<,3>过饱和组所有发生了CaCO<,3>沉积的试验槽受试蟹苗全部沉底,在48 h内都发生了蟹苗死亡,并且死亡率随着CaCO<,3>饱和度和pH的升高而加剧。在CaCO<,3>不饱和状态下,单纯提高pH(达到9.41)没有造成蟹苗死亡。试验证明水质"突变"发生的原因是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使pH升高、水中碳酸钙高度过饱和而引起碳酸钙快速沉积造成的。根据我们的实验得出的平衡状态下的CaCO<,3>离子积,并对不同CaCO<,3>晶型的离子积常数的比较,推测沉积物中的主要晶型应是CaCO<,3>·H<,2>O。当以CaCO<,3>·H<,2>O结晶的溶度积常数为标准时,已经发生碳酸钙沉积"突变"的苗池,碳酸钙的饱和度为1.5~2.5,平均为1.92;未发生碳酸钙沉积"突变"的苗池,碳酸钙饱和度为2.0~2.9,平均2.36。"突变"后的苗池碳酸钙的饱和度最高可以达到2.5,可初步作为不发生沉积"突变"的安全指标。"突变"前2天的苗池的饱和度为3.4,则可初步将其作为发生沉积"突变"的碳酸钙饱和度的临界指标。因为多种因素可能造成CaCO<,3>过饱和与快速沉积,应采取预防措施以稳定蟹苗池水的pH并降低CaCO<,3>饱和度,进而降低CaCO<,3>过饱和与快速沉积对蟹苗的危害。 3.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使用陆基围隔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稻田养蟹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实验设置7种处理,分别为放蟹不种稻、不放蟹种稻正常施肥、不放蟹模拟稻田投饵、放蟹105,420,840和1680只/隔,围隔为陆基围隔(4m×7m),每个处理组四个重复。测定了不同放养模式对稻田土壤指标(包括土壤容重、pH、全盐、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等)和水体中氨氮等化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蟹河蟹的放养对稻田土壤具有一定的影响,高密度的放养是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河蟹放养对土壤全盐、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等影响较小;施肥后,养蟹稻田的营养盐含量在3小时以后迅速增加,施肥200小时后,水体中氨氮、总氮、活性磷和总磷又回到原来水平,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仍然较高;倍量施肥后肥力释放较慢,16天后肥力基本释放;不同处理对养蟹稻田氮、磷营养盐影响差异不显著。 4.采用陆基围隔的试验方法,对养蟹稻田内的生物群落状况进行了研究。所测养蟹稻田内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72mg/L,低于一般淡水养鱼池塘和盐碱地池塘和半咸水池塘;浮游动物组成以枝角类为主,平均生物量26.13mg/L,呈先期高,中后期急剧降低的趋势;本实验条件下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变动与养蟹相关性不显著;放养河蟹可以有效清除稻田中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5.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饲料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和能量收支以及幼蟹的呼吸和排泄速率。四种饵料分别为投喂适口饵料(处理1)、配合饲料(处理2)、鱼肉(处理3)和投喂适口饵料加配合饲料(处理4)。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幼蟹的生长和能量收支差异较大,投喂配合饲料幼蟹的特定生长率(SGR)最高,第一次蜕皮时为20.1%/d,第二次蜕皮时为2.27%/d;投喂配合加适口饵料幼蟹的成活率最高,为66.7%,投喂鱼肉的成活率最低,仅为16.7%;投喂配合饲料,第一次蜕皮率最高为100%,其次为投喂配合加适口饵料为83%,投喂适口饲料和鱼肉均为50%。投喂适口饲料第二次蜕皮率最高为63.3%,单纯投喂鱼肉不能进行第二次蜕皮。河蟹幼蟹的呼吸排泄均与温度呈正相关,不同湿重和呼吸排泄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R=a×WW。稻田养蟹适宜使用配合饲料。 6.采用稻田陆基围隔方法,研究了河蟹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河蟹生长、产量、性成熟速度的影响,并对稻田放养不同密度河蟹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河蟹放养设5个密度,即0、3.75、15、30和60只/m<2>。试验结果表明:河蟹的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影响显著(P<0.05),随着河蟹放养密度从3.75/m<2>增加到60/m<2>,河蟹总产量从55.8g/m<2>增加到81.2g/m<2>,而成活率从65.4%下降到45.7%,生长速度(SGR)从5.34下降至2.47,河蟹的净产量在15 K/m<2>放养密度时达到最高,为63.1g/m<2>;放养河蟹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对河蟹的性成熟状况影响极其显著(P<0.01),河蟹放养密度为3.75/m<2>时,性成熟河蟹占总产量的57.8%,而放养密度为60/m<2>时,几乎没有性成熟的河蟹,仅占总产量0.002%。放养密度可以用作控制养殖河蟹性成熟时间的重要手段;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0和60只/m<2>组稻田养蟹的净利润最低,而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论从生态学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稻田养河蟹蟹种的最佳放养密度为15只/m<2>左右。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团头纺(Megaalobrama amblycphala)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饲料中豆油的添加量,制成脂肪水平分别为2.29%、4.29%、6.29%、8.29%、10.29%、12.29%的六种等氮等能试验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大口黑鲈Myf5 cDNA序列1093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723bp,编码240个氨基酸,3’非翻译区长370bp,存在转录终止序列ATTAAA。经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皱纹盘鲍AFLP分子标记的遗传模式,利用AFLP技术对皱纹盘鲍养殖与野生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并对皱纹盘鲍单对交配的亲本及其F1子代进行AFLP和微卫
近日,延庆县科普工作者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举行。此次科普工作者培训班共分4期,180余人次参加培训。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实地参观教学等形式,使延庆县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为达到从种子源头控制病害流行危害的目的,本文通过应用药剂消毒、干热处理、干热处理结合药剂消毒、温汤浸种、温汤浸种结合药剂消毒等5种方法,对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常存在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中,分布于海岸线等世界各地。在沿海地区和国家,副溶血弧菌是引发食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
海水中的附着细菌对自然界有机物的生成和分解、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限制性营养物质的循环有着重要作用。附着细菌可能直接影响水产经济动物幼虫的附着,还参与生物腐蚀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笛鲷属的11个习见种:勒氏笛鲷(Lutjanus.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星点笛鲷(Lut
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 FAD)是渔民利用金枪鱼和其它中上层鱼类喜欢跟随海面漂浮物的特点制作的人造漂浮物,用来诱集和捕捞金枪鱼。FAD诱集到的主要目标鱼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