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398699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术后早、中期再发椎体骨折的差异,分析两种术式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按照纳入患者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组)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组(V组),记录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间观察指标及再发椎体骨折率的差异。在两组内以术后是否再发椎体骨折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236例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184例,年龄75.77±10.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组骨水泥总注入量小于V组(P=0.011),骨水泥渗漏率(P=0.043)以及椎间渗漏率均大于V组(P=0.013)。两组间体骨折率分别为17.2%和11.7%,无统计学差异(P=0.2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是两组中再发椎体骨折的唯一影响因素(P<0.05),为负相关影响(B<0)。结论 对于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来说,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率没有显著差异。较低的骨密度T值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骨填充网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唯一危险因素,再发椎体骨折可能是骨质疏松症自然进展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整函数以及单位圆内解析函数的精确级与精确型,研究了解析函数f1(z)+f2(z)的精确级与精确型,并利用Nevanlinna值分布理论及复线性微分方程理论研究了具有精确级系数二阶微分方程解的增长性.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亚纯函数及Nevanlinna值分布理论的一些基本定义和常用符号.第二章在整函数或单位圆内解析函数f1(z),f2(z)的精确级和精确型具有相同极限下,研究了函数f1(
研究目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因特异性表达NG2分子,又称为NG2-gli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群不同于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
以800 nm波段为代表的“光疗窗口”因其高皮肤透过率在医疗领域有重要应用,相较于昂贵的掺钛蓝宝石激光器,光学参量振荡器(OPO)因其光谱精度高、非线性晶体价格低廉等优势,逐渐成为获取“光疗窗口”的有效替代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脉冲时域整形技术获取逆阶梯泵浦脉冲提高OPO能量转换效率的方案,对完善OPO转换效率理论、拓展SBS技术及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目的采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E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为旋毛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建立人血清中旋毛虫抗体
目的:在目前临床上,腰椎椎间融合术愈发成熟,椎间融合器种类较多。就形态而言,使用较多的为子弹头型椎间融合器,肾型椎间融合器,以及楔型椎间融合器,不同形态融合器对终板的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和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在严重时可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的中位年龄为65岁,且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目前,随着
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非对称二元三次代数结构和余代数结构,包括三次结合代数,三次叶形代数,三次罗巴代数,三次Hom-叶形代数和三次余代数。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所研究课题的背景,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和本文大纲。第二章着重研究了三次结合代数。首先,我们介绍了三次结合代数的概念并探究了它与结合代数之间的关系,即如果一个代数是结合代数,那么它也是三次结合代数。我们也给出了三次结合代数与完全
激光反射断层成像是一种获取远距离高分辨率图像的激光成像手段。其优势表现在:相对于普通的光学成像,激光反射断层成像探测距离远且不依赖于光源的相干性;相对于传统微波雷
背景与目的旋毛虫病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其感染宿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在寄生虫感染的宿主血液循环中可稳定地检测到宿主或寄生虫来源的m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