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薄板激光拼焊工艺及其成形性能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能减排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其中在交通运输业,作为顺应汽车工业发展潮流的拼焊技术,以其节约材料、减轻车重、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等优点成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因此,研究高性能的汽车用轻量化材料拼焊板工艺及其成形性能对提高我国汽车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此,本文针对汽车轻量化材料6061铝合金进行焊接性分析,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在实施焊接过程中优化焊接工艺以及焊接参数,实现薄板的拼焊成形,进一步针对6061铝合金拼焊板的成形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针对1mm厚6061铝合金薄板采用钨极氩弧焊(TIG)和激光焊(LBW)两种工艺实现焊接成形,并对两种拼焊工艺所得拼焊板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结果显示:6061铝合金TIG拼焊板焊缝组织为细小的等轴晶和树枝状晶,在熔合线附近,存在向焊缝中心方向生长的柱状晶,晶界间有黑色相析出。激光拼焊板焊缝中心为大量细小的等轴晶;热影响区不明显,在熔合线附近存在少量沿散热方向生长的柱状晶和胞状树枝晶。6061铝合金TIG拼焊板整个接头的硬度值均低于母材,在焊缝中心最低,远离焊缝中心硬度随之增加,在热影响软化区再次降低,之后硬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母材硬度。激光拼焊板接头硬度总体与母材相当,只在熔合区稍有降低,过渡到母材的过程中,硬度值随之逐渐增大至母材硬度。通过对两组焊接接头试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选择激光拼焊板进行更进一步的测试试验,包括单向拉伸测试、断口扫描测试、杯突测试以及利用DYNAFORM软件对杯突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铝合金激光拼焊板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试样断裂位置大部分出现在偏移焊缝中心的狭窄热影响区,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比母材较高,而应变硬化指数n值和伸长率δf值降低。说明焊缝对拼焊板整体的塑性变形产生影响,使拼焊板的成形性能略低于母材。铝合金激光拼焊板拉伸断口表面均匀分布有大量等轴韧窝,尺寸较小并且基本上大小均匀,表现出一定的塑性断裂特征。与母材相比,韧窝深度比较浅,表明试样未发生明显的塑性流动,说明其塑性低于母材。铝合金激光拼焊板杯突成形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宏观开裂发生在稍偏移焊缝中心的狭窄热影响区内,该区域受热循环影响,晶粒比母材粗大,塑性和韧性下降,变形性较差;拼焊板试验杯突值低于母材杯突值,说明拼焊板的胀形性低于母材;FLD曲线分析结果显示,6061铝合金激光拼焊成形极限处于理论极限安全区。使用DYNAFORM软件数值模拟过程中,忽略焊缝类型,仅考虑焊缝在板材上的位置,结果显示:铝合金母材杯突模拟开裂容易发生在杯突顶端下沿;厚度变化均匀,没有发生突变;模拟试验结果与实际杯突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受焊缝影响,拼焊板杯突模拟开裂容易发生在杯突顶端下沿的焊缝处,模拟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略有差异,这可能与焊缝设置有关;焊缝比较窄,故厚度变化相对比较均匀;拼焊板杯突模拟值低于母材,这与实际杯突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拼焊板的胀形性能较母材差。
其他文献
工程结构在复杂的服役环境中,不断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以及各种灾害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导致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构损伤的诊断以及正确评价、修复对减少生命财产的损
火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社会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预防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应用于消防方面的系统主要是基于传感
以特种加工为研究对象,针对发动机燃油附件结构特点,结合特种加工在零件中应用实例,对特种加工在发动机燃油附件中应用进行了研究。
阿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齐墩果糖双糖衍生物,在大规模高密度发酵中,氧的供应往往是影响细胞生长和产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溶氧成
目的:在导师徐云生教授指导下观察冯建华教授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降低TPOAb、TGAb水平的用药经验,总结得出冯建华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即益气扶正消瘿方,观察本方在改善桥本氏
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多达5次的兼并和收购浪潮,特别是第五次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有代表性,庞大的规模,深刻的影响,以前的浪潮都没有可比性。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
笔者于2006年收治1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转移的病例,因病情危重,故采用中药针灸综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患者,男,72岁。2004年4月因右足跟恶性黑色素瘤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
近几年来,教育游戏成为业界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促进游戏参与者接受教育游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游戏能够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改善学
科学传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推广科学知识,而是塑造知情的公众。当新技术打破科学信息扩散流通的传统权力逻辑时,公众科学知识需求的增加与多样化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面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