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3年国家提出教育改革的口号到现在,素质教育政策一直是党、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素质教育政策的报道与讨论。15年的改革实践与努力,“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遭遇尴尬成为不争的事实。本研究以政策陷入困境这个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缘起,批判分析媒体在政策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发挥。具体来说,新闻媒体关于素质教育政策的报道,关注点在什么方面,新闻文本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倾向,这些特点和倾向对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目标群众间的有效沟通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了《人民日报》15年的素质教育新闻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新闻报道文本类型与报道成规、传播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媒介文本的类型化、模式化是否形成了话语表达单一与政策反馈失语的困境。这样一种批判分析的视角,希望可以为媒体的政策新闻报道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出口和实践上的借鉴。媒介生产的最终产品是文本,本研究首先对《人民日报》15年的新闻报道做一个全面的客观性分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各项类目(文本类型、报道议题内容与关键词、消息来源)的数量及类目间的相关分析;其次对文本类型做具体的质化研究,总结分析政策文本的内容倾向、文本特点及报道语体特点。通过以上量化质化的分析,总结出素质教育政策报道文本有明显的重复化、模式化、类型化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应和着报社和记者的工作流程与常规。一方面,文本的重复与类型化有利于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保证稿件的顺利发表;另一方面,类型化文本的重复与累积,阻碍了政策报道的多方话语展示,忽视了社会问题而聚焦在经验化的典型宣传上,搁浅了政策信息的话语反馈功能,形成了精英话语对政策传播的控制,从“政策有效沟通说服”的角度来看,文本类型选择与组织的类型化,导致了媒体在政策传播上的功能失衡。本研究对于报刊文本的系统分类采用“类型”的分析视角,传播活动的惯例及有规律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固定的、程式化的文本结构,这种文本的类型化、程式化对于政策传播是功能失衡的。本研究将类型与功能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功能主义理论反思文本类型之于政策传播的局限与束缚;反过来,用具体的类型分析来规避功能主义研究中主观化假定的倾向,“类型”与“功能”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撑,为研究媒体的政策传播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开拓政策传播和功能主义研究的视角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其次,结合政策沟通说服对媒体的期许,进一步反思媒体在实际的政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最后提出媒体应对“政策沟通说服”功能的具体建议及策略,以实现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目标群众间的有效沟通,对于政策有效实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