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采油管柱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dolon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不断发展,油气钻采逐步由陆域转向近海,进而扩展到深海。深水海域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尤其在中国南海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断裂构造带,地壳结构极不稳定,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这势必给深水采油管柱的安全性带来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水采油管柱的地震响应问题越来越受到海洋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南海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进而总结了南海的地震分布及活动规律,预测了未来50年可能发生强震的震源所在区域,并首次进行了简单的南海地区地震烈度区划,为南海地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针对深水采油管柱的结构特点,根据桩基的动力响应理论,将其简化为变截面Timoshenko梁,周围土体则用弹簧和阻尼器来模拟,首次采用回传射线矩阵法,对采油管柱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理论推导与计算。深水海底表层一般为淤泥质软土,当地震发生时,表层软土的剪切波速和厚度将会给管柱的地震反应带来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表层软土的剪切波速和厚度越大,则地震波对整个管土系统的影响越弱。深水钻井中,为避免水泥浆密度过大压破地层,导管一般采取水力喷射方式下入,而不进行固井。中国南海的深水区已经成功应用这一施工工艺。地震发生时,导管的下端面部位,极易发生应力集中,一旦造成此处水泥环的破坏,海底的浅层高压油气就会渗入导管内部,沿管壁上升,最终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本文讨论了导管的下深对其下端面剪力和弯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导管下端面应力在其位于软硬土层界面时取得最大值,因此工程中应避开此危险截面海底泥线以下分布的软弱夹层对深水采油管柱井身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地震发生时,会在井口和土层交界面处管柱截面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而软弱夹层的性质对其影响如何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别从软弱夹层的剪切波速和厚度分析,探讨了套管柱在各土层交界面处弯矩和剪力幅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剪切波速越小,则夹层界面处管柱的弯矩和剪力越大,对较远土层界面处管柱弯矩和剪力的影响则较小。软弱夹层的厚度h变化时,则存在一临界值hcr,当h<hcr时,管柱在夹层界面处的弯矩和剪力将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h>hc,时,管柱在夹层界面处的弯矩和剪力将随着夹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得到的结论可以为海洋工程中套管柱的施工、设计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抗震设计中,通常要求结构必须满足地震动水平分量和竖向分量的荷载要求,在考虑了重力作用的情况下,往往忽视了一般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在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只有在高烈度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出来,这大大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区,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结构振动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供水管网的不断扩大,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爆管事故、管网检修甚至恶意投毒等对管网水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预警系统
宏观震害表明,地震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的倒塌和工程设施、设备的破坏。由于砖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离散性较大,所以现有结构中砖砌体结构是地震时潜在不安
木结构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关于木结构的研究多注重于历史性和审美性,而对其本身的力学性能及整体性能的研究甚少。   江南四
本文基于本团队所研究的项目《钢筋砼细长柱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精细化模型及动力行为研究》,在张勇、江哲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究竖向地震动对单自由度体系二阶效应的影响。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资项目规模逐步扩大、数量逐渐增多,项目管理主要采用代建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涉及的参与方众多、信息交流环节繁杂、利益均衡难度大,对于代建单位的管理
PC钢棒是一种新型中等强度(970MPa和800MPa)混凝土结构用预应力钢筋。对中等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板,在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配置高强钢绞线往往配筋量较少,配筋率过低,其正常
随着高速公路、机场、堆料场等工程的不断兴建,大面积处理软土地基的技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碎石桩作为一种有效、成熟的方法,已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技术,也是一门典型的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技术,其在大尺度岩体结构稳定性的应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微震监测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