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型和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基因突变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1990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03年工作完成,该计划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解开了蕴含人类生命的遗传信息,丰富了遗传标记的数量,促进了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并且计划研究人类的全部基因特别是与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种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从而阐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并最终实现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近年来,我国皮肤遗传病学家在此领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应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引起了世界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争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研究成果奠定了有力的科学基础。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遗传资源丰富,这为研究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收集、保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遗传资源,在中国开展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内对遗传性疾病的认识和筛查水平,更有利于丰富国际性遗传突变基因图谱。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单基因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AD)或隐性(AR)遗传,其特征为皮肤或粘膜受到轻微损伤即可引起皮肤松解、水疱及大疱,有时也称为“机械性大疱性皮肤病”。2008年6月正式发布新的分类标准,根据透射电镜超微结构以水疱在皮肤中的位置为标准,EB分为单纯型(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EBS)、交界型(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JEB)、营养不良型(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和Kindler综合征四个临床类型,各型又包括不同的亚型。EBS裂隙发生在基底的角质形成细胞内,大部分EBS是由角蛋白5(Kertin5, K5,KRT5)或角蛋白14(Kertinl4, K14, KRT14)基因突变所导致,少数由网蛋白、桥粒斑蛋白、斑菲素蛋白1和α6β4整合素基因突变所引起;JEB裂隙主要发生在透明板,是板层素332,a6β4整合素或ⅩⅦ型胶原异常所致;DEB裂隙发生在致密板下锚丝纤维水平,是由Ⅶ型胶原(Type VII collagen, COL7A1)基因突变所致;Kindler综合征皮肤分离可以发生在表皮、交界部位或致密板下层,因此无法将其归类于EBS、JEB或DEB中的任何一类。其致病基因系粘着斑相关蛋白Fermitin家族同源物1蛋白。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是第一个在分子水平阐明的人类遗传性水疱性疾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角蛋白(K)疾病,是EB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发病率约为1:30000-1:50000。根据皮肤分离发生的部位将EBS分为基底层上亚型和基底层亚型,各亚型又分别包括多个不同的病种。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gen-nonDM)是EBS中最常见的一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完全外显率,发生率为1/500000,曾称为Koebner型(EBS-K)。临床特征为水疱较为广泛,手部关节、肘部、膝部、足部和其他易反复损伤的部位发生水疱、大疱及粟丘疹。尼氏征阴性。很少累及甲与黏膜。儿童通常在出生后不久患病,几个月内有所改善,但在开始爬行时和儿童期可能复发,部分患者的水疱可较长期存在和泛发。夏季严重,冬季有所缓解。损害稀少,不会引起严重萎缩。随病程发展可消退,患者一般发育和健康状况正常。致病基因是角蛋白5(K5)和角蛋白14(K14)。K5基因是Ⅱ型角蛋白家族(GenBank no:NM000424)成员,染色体位于12q11-q13,包含9个外显子;K14基因是Ⅰ型角蛋白家族(GenBank no:NM000526)成员,染色体位于17q12-q21,包含8个外显子。近年来,在EBS各亚型患者中共发现约214种K5和223种K14基因突变(http://www.interfil.org)。分析文献发现多数EBS患者K5和K14基因突变主要是在分子头段的H1区(仅见于K5基因)、杆状区的1A及2B两段和连接区的L1-2段,而且发现基因突变的位置不同导致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亚型。许多研究证实K5和K14突变位点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提出角蛋白有两个突变“热点”区,在1A起始区及2B结尾区有两个高度保守的α螺旋杆状区,称为螺旋起始区(HIP)及螺旋结尾区(HTP),分别与头区和尾区相连,是角蛋白中间丝装配延长的重要结构,其序列改变可损害蛋白功能,导致严重的EBS-DM。发生在非保守的连接区L1-2的基因突变可导致临床比较轻的其他泛发型EBS (EBS, gen-nonDM)和局限型EBS (EBS-loc)。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是一种会形成瘢痕的EB,水疱位于皮肤的深层组织,真皮上层的致密板下。将DEB分为显性遗传(DDEB)和隐性遗传(RDEB)两大亚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是DEB中非常罕见的临床亚型。1946年Kuske报道1例发生于胫前区的瘙痒性水疱、萎缩及瘢痕的DEB,称为胫前DEB。出生时即可发生,亦可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主要发生于胫前、前臂,少数亦可发生于躯干。瘙痒明显,可见瘢痕、粟丘疹及甲营养不良。成人期损害可呈苔藓样斑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尤其进入青春期后加重。DDEB-Pt致病基因Ⅶ型胶原(COL7A1)。Ⅶ型胶原是构成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与锚斑结合,并与真皮纤维交织在一起,在维持真表皮连接结构稳定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Ⅶ型胶原是三个相同的α1链构成的同源三聚体,每一α1多肽链含有中央胶原性三螺旋区,两侧为非胶原性氨基端和梭基端。胶原性结构区由特征性Gly-X-Y重复序列构成三螺旋结构域。Ⅶ型胶原基因(COL7A1)定位于3p21.1,由118个外显子组成(Genbank No:L23982),是迄今报道的外显子最多基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报道的COL7A1基因突变点总共有730多个(http://www.col7.info)。绝大多数DDEB的基因突变均为甘氨酸替换突变(某一碱基的点突变导致甘氨酸被其它氨基酸替换)。而RDEB通常表现为两条同源染色体均发生突变,它的突变位点变化较大,通常为以下几种方式:PTC(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提前终止密码)/PTC,错义突变/PTC,错义突变/错义突变,PTC/剪切位点突变等。本研究对中国汉族1例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gen-nonDM)和1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散发患者进行详细临床资料调查并对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别检测到1个K14基因错义突变c.280G>A (p.Ala94Thr)和1个COL7A1基因甘氨酸替换突变c.G6109A (p.Gly2037Arg)。并证实这2个突变为致病性突变,系国内外首次报道。DDEB-Pt散发患者是否存在de novo突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扩充了中国汉族人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遗传及临床数据库,为患者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奠定了基础。目的检测中国汉族1例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gen-nonDM)和1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散发患者的基因突变,了解EBS和DEB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丰富基因突变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发病机制,对以后的临床诊断、产前诊断、基因治疗等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中国汉族1例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gen-nonDM)和1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散发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利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外周静脉血中的基因组DNA,分别设计覆盖K14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序列6对引物和COL7A1基因118个外显子编码区及其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序列的72对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和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本研究检测了1例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gen-nonDM)和1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散发患者。病例1:其他泛发型EBS (EBS, gen-nonDM)患儿为5岁女性,出生时全身出现广泛的表皮松解,在搔抓、创伤或压力下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疱,疱内容物清、易破溃、易愈合。全身皮肤摩擦部位反复出现水疱、大疱,大小不等,自行破溃后均可愈合,愈合后无瘢痕。病情反复发作。该患儿无类似疾病家族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组织病理学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水疱,炎症细胞浸润。病例2:DDEB-Pt患儿为11岁男性,出生时右侧食指第二关节腹侧可见一蚕豆大小水疱,疱壁破裂后残留瘢痕,随后于双侧踝关节出现蚕豆大小丘疹、水疱,水疱破溃后局部皮肤出现增生性瘢痕。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给予维生素E、中药(成分不详)口服及激素软膏外用治疗,皮疹未能控制,并扩展至头皮、躯干及四肢,瘢痕增大、肥厚,皮疹尤以双小腿伸侧及肘关节部位为重。自2011年以来患儿出现慢性荨麻疹,皮疹处瘙痒更剧烈,搔抓或碰撞、摩擦后出现水疱,且瘢痕增厚,扩展,质地变韧。该患儿无类似疾病家族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组织病理学示:表皮角化过度,多个角栓形成,棘层不规则增生,可见表皮下大疱形成,个别棘细胞松解脱落至疱内,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疱内及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真皮胶原纤维增生。分别以两患儿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所有设计扩增KRT14及COL7A1基因在各自的条件下分别扩增出各自的产物,所有产物纯化后在ABI3730XL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与Ensembl网站所公布的KRT14和COL7A1基因序列进行对照,并与NCBI-SNP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病例1的K14基因1号外显子第280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取代(c.280G>A),使得头区第94位密码子由GCT变成ACT,导致K14蛋白头部区域丙氨酸(Ala)突变为苏氨酸(Thr),即c.280G>A错义突变(p.Ala94Thr),相同的突变在患儿父母和家系外100名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病例2的COL7A1基因73号外显子的第6109位碱基鸟嘌呤(G)转化为腺嘌呤(A),使得三螺旋区第2037位密码子由GCT变成ACT,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Gly)变为精氨酸(Arg),即c.G6109A (p.Gly2037Arg)甘氨酸替换突变,相同的突变在患儿父母和家系外100名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结论运用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汉族1例其他泛发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gen-nonDM)和1例胫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Pt)散发患者进行详细临床资料调查并对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个K14基因和1个COL7A1基因突变,分别是K14基因错义突变c.280G>A (p.Ala94Thr)和COL7A1基因甘氨酸替换突变c.G6109A (p.Gly2037Arg)。证实这2个突变为致病性突变,其中K14基因错义突变c.280G>A (p.Ala94Thr)和COL7A1基因甘氨酸替换突变c.G6109A(p.Gly2037Arg)系国内外首次报道。DDEB-Pt散发患者是否存在de novo突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扩充了中国汉族人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遗传及临床数据库,为患者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鉴于国内中学生英语学习缺少地道的语言环境,阅读则成为语言输入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听、说、写的基础;以高考为视角而论,考查阅读水平的题目比重占全卷首位,以至于以高考为指挥
研究背景基层卫生人员是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近年来,我国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有一定程度
英语写作测试在英语高考评价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却是困难重重。关于词块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法中的应用研究是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一种尝试
<正>引言汽油中的硫化物燃烧生成的S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世界各国为此严格限制燃料油中硫含量,欧美等国家对汽、柴油的硫含量分别限制在30μg.g-1以下和50μg.g-
  根据柱热源理论,地源热泵埋管单位井深放热量与初始地温、土壤导热系数、埋管内供回水温度与水流量、埋管形式等因素有关。阐述了放热量的测试原理,通过搭建实验台测试了桩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举例分析BBC自然类纪录片《人类星球》在叙事主体、叙事方法、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文章通过对《人类星球》叙事内容和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本文旨在结合个人的创作和实践经验;通过查阅大量的论著、作品集等相关资料;并结合参观的诸多纤维艺术展中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来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发展战略及绩效考评支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在必修三模块的区域发展部分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能力成为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一
本文是一篇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的文章。研究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强化人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