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作为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名人故里作为集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名人文化、地方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展示利用却过于注重对文物的展示,缺乏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文脉的深入挖掘,导致其呈现历史遗产点孤立展示,遗产点之间缺乏联系,遗产点与环境脱离等问题,以至于其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未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公众传递。本研究基于以上的问题,重新思考了名人故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作为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名人故里作为集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名人文化、地方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展示利用却过于注重对文物的展示,缺乏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文脉的深入挖掘,导致其呈现历史遗产点孤立展示,遗产点之间缺乏联系,遗产点与环境脱离等问题,以至于其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未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公众传递。本研究基于以上的问题,重新思考了名人故里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运用关联耦合理论,结合文化遗产展示理念及相关案例分析,提出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规划路径。通过收集与整理展示内容基本要素,利用文化的关联性作为展示内容之间的关联线索,分层提炼展示主题,建立“点、线、面”系统分层的展示体系,应用创新多元的展示方式,解决名人故里文化遗产信息碎片化、空间离散化、展示体系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在实践应用方面将孙中山故里翠亨村的建筑遗存与地方文化、时代印记及伟人成长历史联系起来,提出了系统性的展示空间规划。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基于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整理目前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的研究现状。提出关联性有利于推动名人故里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引入关联耦合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讨论理论特性与本研究对象及问题的适配性,对其演绎框架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对国内外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与经验总结。(2)以文化遗产展示规划内容为总领结合“关联耦合”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得到的经验启示,从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内容的策划,展示空间的规划,展示方式的选择三个层面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实践案例加以论述,提出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规划的路径与具体实践方法。(3)以孙中山故里翠亨村为例,分析翠亨村遗产展示现状及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与整理翠亨村遗产资源确定展示内容基本要素,以翠亨村历史脉络,孙中山成长事迹为关联线索进行展示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和展示主题的提炼,对翠亨村进行的展示规划设计。关联性视角下的名人故里文化遗产展示规划,旨在将历史文化与空间整合,以名人文化为内核、尊重地方的场所文脉,促成文物建筑、历史环境与名人历史有机融合,通过文化遗产展示,传递名人故里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的时代促进了现代科技的腾飞,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的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足不出户便能高效的摄取各类学科知识。这对于博物馆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面临的挑战。但是,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整体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缺乏代入感,展览体验效果不佳,使得观众学习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受阻等问题,以至于自然博物馆的知识信息内容未能有效的向公众传播,自然博物馆的科
绘画与园林是人类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活动,它们的规律、逻辑、内在价值、方法论原则和社会价值却有着互相参悟的痕迹。自唐宋以来,中国画与中国园林艺术息息相通,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陈从周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他对中国园林的独到见解影响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陈从周在园林艺术的成就,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回顾他的一生,可以发现陈从周在走上园林艺术家道路之前,他作为张大千的
随着近几年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落实以大概念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形成以主题为引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境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美育发展。同时由于美术学科在普通中学课程之中不具备应试性,美术第二课堂也比常规第一课堂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如果将大概念教学理论运用到美术第二课堂之中,能帮助学生去理解更多零散的事实与知识、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迁移
1934年秋,现代艺术家郑可(1906-1987)结束在巴黎的学习回到广州,次年初,即应洋画家李桦(1907-1994)之邀,协助广州现代版画会装帧设计其同人杂志《现代版画》(4-10集)。在鲁迅(1881-1936)的指导下,这套杂志不仅以纯手工装订,而且在设计风格与材料运用方面,呈现出了和工业技术时代保持距离感的民艺特色和装饰趣味。郑可的设计行为,不仅是对欧洲现代艺术风格与日本民艺思潮的主动吸
漆灰肌理是漆画艺术重要的表现因素,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力,同时传达某种特定的精神内涵。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漆灰肌理在漆画中的应用,拓展漆画艺术的视觉多样性,进一步挖掘漆灰运用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以传统漆艺中漆灰的应用为切入点,探究传统漆艺中漆灰技法的运用对现代漆画的启示,研究漆灰肌理表现的可能性。以国内外漆灰应用的典型案例,探讨漆灰肌理的艺术表现力,归纳总结关于漆灰肌理在漆画创作中的常见表现形式。笔者分别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多场景办公已成常态。身处于信息时代下的我们,能感受到“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由此,多模态交互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将逐渐受到重视。此次课题通过研究多模态言语理论的现有成果,梳理多模态交互在设计学中的案例,总结应用于移动出行的办公产品实践方法。以多模态交互作为设计视角,移动会议作为关键场景,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重构人机交互与产品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产出的新材料、新技术使纤维艺术的创新方式得到了革新性的延展,拓展了纤维艺术的艺术边界。与时俱进的呈现方式,创作理念更加精准直观且具有时效性的表达,使观众能通过行为互动的方式与作品达到精神层面的交流,也使创作者更加有效地向公众阐明创作意图。结合当下新兴的多媒体技术,以更加契合新时代背景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向公众述说纤维艺术的魅力,是该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研究与实践,分析运用高新技
科技发展带来的以屏幕视觉为依托的日常观看方式,在图像泛滥的普遍化和碎片化的当代文化语境里,艺术家们在时代语境的视觉经验变迁中如何寻找个人艺术表达,这一问题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屏幕视觉经验的出现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和样态,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意在探讨屏幕视觉经验渗透下的艺术家绘画创作的工作方式。本文书写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在互联网时代下
陈为军导演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纪录片创作,从《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哲学》(1994)一直到收官之作《城市梦》(2019)制作完毕,是经历了我国纪录片从“新纪录运动”、纪实美学兴起的阶段到纪录片多元化、市场化两个阶段的纪录片导演。其纪录片作品取材社会现实,用平实的镜头向普通老百姓提供发声的渠道。陈为军导演的《好死不如赖活着》(2003)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请为我投票》(200
金文与甲骨文是书法的源头。对于金文的章法之美,本文从金文的结字规律入手,阐述金文结字规律对章法整体式样的构建和对章法局部元素的变化调整两个层面的影响。其中,对章法整体式样的构建,为铭文字数相对较少的章法研究;对章法局部元素的变化调整,为铭文字数相对较多的章法研究。因为本文研究的是金文结字规律对章法的影响,兼且因为金文结字规律在西周中期已发展成熟,进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发展主要是朝地域化与美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