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建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man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自古有之,传染病则危害更盛,其大规模流行而导致的危害是为疫灾。明代277年中,福建省至少有79个疫灾年份,疫灾频度为28.5%。疫灾波及53个县,占明代福建省总县数(58个)的91.38%,共发生109次疫灾,累计受灾县数243个。其季节分布以秋冬季略多、春夏季略少,呈现均匀性的特点。明代中期正德朝、成化朝和嘉靖朝疫灾多发,后期崇祯朝和万历朝次之,前期发生频率最低。整体而言,明代福建的疫灾频度呈缓慢的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疫灾频度趋势线呈现为“N”形,有两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370~1609)贯穿明朝大部分时间,尤其明朝中期1470~1560年的90年之间,疫灾年份占到明代福建全部疫灾之年的比重高达59.04%。第二个周期则从1610年延续到清朝。明代福建省疫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疫灾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且北部东西两侧又比中部严重,疫灾高发地区为建宁县、福清县一线以北,尤以闽北西部和闽东沿海一带为最。福建沿海疫灾多发的为位于南北两端的漳州府、福宁州和福州府,沿海中部为疫灾低发区;闽北则以邵武府、建宁府和延平府疫灾多发。邵武县、福宁州(州治)、长乐县、古田县、光泽县等疫灾频率最大,疫灾年数均大于10,正德、嘉靖、成化、永乐、万历5朝疫灾县数最多。疫灾重心分布在尤溪县和德化县,邻近福建地理几何中心,疫灾重心变迁趋势呈现为“7”字形,与人口迁移和区域开发过程相一致。热点主要分布于福建北部东西两侧邵武、福州、福宁州3府,冷点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泉州府永春县和汀州府上杭、永定2县,其余为过渡地带。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的形成与明代气候变迁、福建省区域环境特征和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福建省多山的地形、炎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密布的水系、繁多的生物种群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水陆交通的贯通、粮食的匮乏、社会的动乱和迷信的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为疫灾的发生提供了孕灾环境、媒介和受众,促成了疫灾在特定时空范围的发生和传播。在气候变迁上,明代福建十年疫灾指数与十年寒冬指数呈负相关,表明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气温的高低变化导致了疫灾的周期性波动,低温冻害严重的地区,疫灾也较为频繁。而寒冬年数的增加使得冬季疫灾多发,疫灾季节分布呈现均匀性的特点。在自然灾害上,明代福建主要有水灾、旱灾、地震和风灾,自然灾害与疫灾在时空分布上有较高程度的耦合,相关系数达0.541,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其他文献
目前刀具行业有很多种类的精加工孔用刀具,可供切削加工行业选择。如铰刀、专用滚压头、专用多刃铰刀和金刚石铰刀等。这些刀具已经标准化,在市场上容易采购到。但是,这些刀具往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链亲和素(core-streptavidin)cDNA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OPE101-8E5的3′端,并用单链抗体scFv-C4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cDNA取代其scFv-8E5,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OPE10
在数控车床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故障。现以我单位使用的济南一机床生产的J1CK6132为例,介绍我们曾经遇到的部分故障和排除措施。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是我国骚扰性家栖优势蚊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和北部地区,是乙型脑炎、班氏丝虫病和西尼罗病毒的传病媒介。目前控制蚊子危害主要依赖
A low-cost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ccases is necessary for a sustainable enzyma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asy
铁路货车滚动轴承与一般机械用轴承不同,铁道部规定对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实行寿命管理,其检修分为一般检修与大修两级修理。轴承大修是对正常安装使用时间达到5年或行程达到50
近年来,我院采用佩带充气弹性脊柱固定支架治疗胸腰椎骨折31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飞机制造业经过25年的不懈发展,终于跨入了一个新纪元。军用飞机已经完成了从铝材到复合材料的转变,现在,商用飞机制造巨头们也踌躇满志,迎接制造技术的革新。波音公司决定其新款
目的:研究VEGF及sFlt-1在药物流产中的作用,以探讨药物流产的机制,丰富药物流产的理论基础,并研究药物流产不全的可能原因,为临床非手术治疗药物流产不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
目的建立体外高效表达重组抗除草剂蛋白aroA-CC-M的方法,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获得高纯度(>95%)重组蛋白,并进行等同性分析;从毒性、致敏性两个方面对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所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