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的主体性及其散文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文学主体性”理论为基础并吸收创作心理学指导,具体分析于坚的散文作品。本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于坚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长期从事诗歌、散文写作。自1980年代起,他的诗歌多次斩获大奖,蜚声当代诗坛。相对而言,散文是一种主体性更鲜明、更自由的文体,创作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于坚的散文创作成绩可观,但目前学界、研究界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他的诗歌上,散文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从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探索他的散文创作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阐述他的主体性对散文写作的影响及散文中主体性的体现,以呈现于坚散文创作的独特之处。其次介绍了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将主要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进一步阐释了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并结合于坚的成长和人生经历分析了于坚主体性的特点和成因。第三部分对主体性观照下地域意识进行考察,从于坚赞美大地的恩赐来入手,自然自在的状态在他看来是大地的恩赐而并非线性发展观中的落后,同时于坚的笔下也记录了近年来高速发展中对于自然、故乡的破坏,他对故乡逝去的感伤和还乡的渴望,分析地域意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地域意识的超越。第四部分从主体性出发立足于坚的民间立场,分析他创作中对时代潮流的反叛,以及对日常生活、个人价值的肯定。第五部分关注于坚主体性的具体承载方式,把握于坚独特的言说方式。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于坚创作的贡献和局限之处。
其他文献
王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由他引发的种种批判和争议,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以时间为轴,主要分析王蒙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古稀之年的作品和创作特色
唐初太宗朝重修的《晋书》自问世以来便因多取六朝小说而受到批评诟病,尤其是其采志怪小说入史的倾向更是引起各朝史学家的不满,从而导致历代对这部正史的整体评价不高。本文
谪戍制度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后在秦始皇时期有了明确记载,经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变革与更新,至清代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谪戍体系。清代有大批文人,或因派系争斗而受牵
“十七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肩负着教育少数民族族众的重要使命。这些小说侧重描写少数民族“精神成长”,实现其由原始自在的“族群意识”到“现代意识”(“革命意识”、“阶
刘勰赋论集汉魏六朝赋论之大成,是中国赋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产生与当时广阔而深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齐梁时期社会环境的缓和、低层士族地位的上升以及统治者尊儒崇文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生于明末的官宦家族,祖父王希烈官至礼部侍郎,父亲王时熙为太仆,名在东林,家学渊源甚好。甲申国变后,王猷定开
废弃电路板是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含有大量金属,如铜、铝、铁、镍、铅、锡、锌、金、银、钯、铑等,具有重要的回收价值。同时,还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有
“工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声之一;而这些文本背后所呈现的“文学想象”也是考察共和国进程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胡万春是“上海工人作家群
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大量住宅小区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地产产权日趋多元化和动态化,物业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梅娘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的女作家,对她的研究和介绍一度沉寂,新时期以来重被发现,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本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从接受史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