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凝结核和冰核浓度对雷暴云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CCN)和冰核(IN)通过改变雷暴云微物理特征进而影响电过程已被广泛认可,科学家们利用数值模式做了一些关于气溶胶对雷暴云影响的模式研究,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总体云微物理参数云模式,导致得到的结果存在很大争议。而在分档云微物理方案中对云中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进行分档求解,减少经验/半经验公式的影响,更适合用来探讨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的影响,是目前公认理论性最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值模拟方案。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非感应起电是冰相粒子不同的下落末速度导致的碰撞引起,精确计算不同大小粒子下落末速度是模拟起电机制的基础,总体参数化方案采用质量加权的平均末速度,会导致非常大误差。因此,本文在1.5维分档云-气溶胶模式中耦合雷暴云起放电过程,发展为高分辨率粒子谱的1.5维分档云-气溶胶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探讨气溶胶对雷暴云微物理和起放电过程的影响;考虑到1.5维模式维度的局限性,将徐戈等(2016)改进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详细分档微物理方案、起电方案以及Tan et al.(2014)改进的Mansell et al.(2002)放电方案耦合到WRF4.0中尺度数值模式中,首次建立了一个以WRF动力框架为基础的三维高分辨率分档云-气溶胶雷暴云起、放电中尺度数值模式,实现以分档方案为基础的雷暴云三维数值模拟,使用该模式探讨了气溶胶对云微物理和电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取得的一些结果如下:
  1.利用新发展的高分辨率粒子谱1.5维分档云-气溶胶雷暴云起放电模式,对一次具有详细观测结果的典型雷暴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很好地再现了雷暴云的演变,并追踪气溶胶粒子(CCN和IN)的演变。
  2.利用新发展的高分辨率粒子谱1.5维分档云-气溶胶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探讨气溶胶对雷暴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的CCN浓度向雨滴转化效率降低。与CCN效应不同,增加的IN浓度增强雨滴的形成。CCN和IN可以通过作用微物理过程的发展而改变起电过程,增加CCN浓度,减弱起电过程,相反,IN浓度的增加,增强起电过程;大冰粒子在闪电活动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大尺度的冰粒子急剧减少(增加)是导致闪电频率的下降(提高)最主要原因。
  3.考虑到1.5维模式的维度限制,首次建立了一个以WRF4.0动力框架为基础的三维高分辨率分档云-气溶胶雷暴云起、放电中尺度数值模式,并改进了分档微物理方案中气溶胶粒子活化过程,使气溶胶粒子活化后相应档位的气溶胶不再被清空。此外,利用首次建立的三维模式进行WRF(REAL)实际和WRF(LES)大涡个例的模拟验证,并和WRF模式中广泛应用的SBM分档微物理方案的实际个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新耦合的分档微物理方案可以为雷暴云起放电过程提供合理的微物理背景场。
  4.利用新建三维模式,研究了气溶胶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在高IN浓度背景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与低CCN浓度雷暴云相比较,高CCN浓度雷暴云中,抑制大液滴的形成;冰晶数浓度增加,但冰晶谱变窄;霰粒子数浓度急剧减少,但霰粒子比质量的增加,霰粒子谱向大粒子拓宽;冻滴数减少,但其比质量增大,冻滴尺度拓宽。同时,通过比较不同IN浓度背景下,CCN浓度改变对雷暴云影响的分析,说明:不同CCN浓度背景下的雷暴云,液相过程受IN浓度的影响不大,但对冰相过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在三维模式中探讨了气溶胶如何通过改变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发展而影响起放电过程。在不同CCN背景下的雷暴云中,闪电放电过程均起到对电荷的中和效果。与低浓度CCN背景下的雷暴云相比较,在高浓度CCN背景下的雷暴云中的霰粒子数急剧地减小,造成电荷密度减小,闪电放电次数减小。
其他文献
过去十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前进,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持续增加,超过了大气承载力,中国国内的大气污染状况日益恶化,发生雾霾天气的时间也逐年增加。而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在国内先后部署了1436个污染观测站点,利用这些污染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模拟得到的资料进行后续研究被提上日程。本文采用的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唐晓、孔磊、吴煌坚等建立的中国空气质量再
土壤湿度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天气与气候有重要影响。准确的土壤湿度估计,对于改进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水文预报、农业和干旱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针对巴基斯坦区域构建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5与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PODEn4DVar的土壤湿度数据同化系统,改进土壤湿度估计,并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湿度同化数据集。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在土壤湿度数据同化
学位
格点化降水产品的可信度在环境和水文科学应用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缺少观测的山区。本研究系统性评估了主流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拟资料和卫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在尼泊尔地区(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时空变化特征。再分析数据包括ERA-Interim,不经校正的MERRA-2产品(MERRA-NC)和经雨量筒校正的MERRA-2产品(MERRA-C),ERA5。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拟资料为HAR。卫星产品包括
学位
青藏高原是亚洲数条大河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环境恶劣,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怒江是发源于该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河流,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径流有明显影响。但由于流域范围内气象站、雨量桶等气象驱动要素的观测站点稀少;常用降水产品在青藏高原区域存在明显系统性误差。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域径流过程会造成不可忽略的误差。所以对怒江流域降水产品评估及研究怒江流域径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青藏高原河流的研究具有重
学位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孕育了亚洲众多的大江大河,为沿途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青藏高原又素有“第三极”之称,拥有面积广阔的冰冻圈。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冰冻圈活动加剧,冰冻圈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的水热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高原流域水文过程。长江源区是中国第一大河的源头区域,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近几十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
学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高大的地形,是强降雪的频发地,降雪为冰川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冰雪融水则是维持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重要保障。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对气候变化起重要的反馈作用,通过雪-反照率辐射效应和雪-水文效应,影响了地表能量收支和水循环过程,进而引起大气环流性质发生变化,影响亚洲夏季风及降水强度,甚至影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此外,青藏高原春季降雪最为频繁,给牧业发展
北半球平流层极涡是冬季位于极地的深厚气旋系统,对天气和气候具有一定影响,是次季节尺度气候预测潜在的重要预报来源。由于平流层冬季极涡气候态强度在12-1月最强,极涡变率在1月最大,本文使用再分析资料选取冬季12、1月平流层极涡异常事件,研究不同月份平流层强、弱极涡异常事件的基本特征及对欧亚冬季季内气温的影响差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揭示平流层冬季极涡强弱事件的气候态主要特征  使用1979-2
气候模式是研究大气演变物理机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提高模式性能,降低模拟误差一直以来都是气候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模式性能,需要对模式模拟偏差以及偏差产生的物理机制有着深入的了解。模式间差异是模式偏差的重要组成部分。CMIP5模式对地表及大气温度的模拟还存在明显的偏差,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和两极地区。本论文选取参加第五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29个气候系统模式1
城市规划改变陆气能量平衡、水分收支和动力传输,影响城市天气气候与环境。目前用于天气气候模拟的陆面过程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缺乏考虑完整体现人口调控、能源管理、用水策略、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划作用。本博士论文工作的研究目标是研发考虑城市规划的陆面过程模式并与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研究并揭示城市规划对城市水热环境的影响。围绕上述目标,本博士论文在参数化方案的发展,模式耦合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主要结果与结
学位
在全球范围上,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其作用在全球许多地区已有大量研究,但撒哈拉以南的北部非洲地区(简称北非南部地区,NSSA)却被关注甚少。大量事实表明,北非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和水资源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气候变化在其中起何作用还不甚清楚。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多源数据以及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对北非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及其与该地区植被覆盖和水资源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