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通过结构化安排,在信用风险转移、流动性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金融危机中其表现的风险积累和传染等问题,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备受争议的焦点。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阐述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效应等理论方面,定量研究主要以美国银行为对象,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服务实体经济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其重启以来得到较快发展,但市场尚不成熟,且其在实践中呈现出两面性,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间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缓解市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忧虑、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理论分析上,系统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结合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的现实情况,从流动性改善、信用风险转移和盈利增加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理。基于理论基础和假设,本文以我国135家银行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2012-2017年时间段为研究期间,实证检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其三个方面传导路径的存在性,从而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支撑。本文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基于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双向的不确定性。资产证券化可转移和分散风险,盘活存量提升流动性,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减缓银行风险承担;但风险测度的下降及信息不对称,则会激励银行更多的风险承担。因此,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取决于正面和负面的净效果。其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重启以来,在审慎监管和稳妥推进原则下,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多的发挥了其积极效果,能够缓解银行风险承担。最后,传导路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在流动性效应传导路径上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信用风险转移和盈利效应路径尚未凸显。说明目前而言资产证券化能够通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并未通过风险转移和盈利水平路径,也符合现阶段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