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基于合作博弈的比较制度分析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风险阶段。而劳资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风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使其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资本要素缺乏、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以及政策制度的倾斜等原因,使得劳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资强劳弱”特征。这种劳资关系不同于学术界一般认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劳资关系,本文第四章第一节对此做了专门地分析)。过去在一种“公有制+按劳分配”、实则是平均主义的“高就业、低收入”、低水平的所谓“社会公平”原则下,劳资关系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平稳、和缓的状态,人为营造的、显性的劳资合作关系遮盖了潜在隐性的劳资矛盾。而体制转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劳资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出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开始作为独立的参与主体,基于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策略互动博弈。在要素结合的方式及产品分配比例上,双方可能存在着分歧,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遗留问题和市场主体不到位及其相关问题,使得“资强劳弱”的格局得以确立并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劳资双方在契约关系的规则制定、乃至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等关涉利益博弈的各个方面的严重不对等,可能会使双方的冲突行为变得更加频繁,冲突升级并转化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风险,以至于影响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言而喻,新的形势下劳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的经济制度本质层面的劳资关系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此前提下,综合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着重运用博弈论工具和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层面的劳资冲突与合作的博弈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层面,将劳资关系制度作为一个不断进化且受系统内部制度关联相互约束的博弈均衡表征,以制度体系的视角解构劳资关系,进而考察劳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这两项基础性制度在劳资冲突与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现代劳资关系演变中产生的两级扩展:第一级扩展——劳方、资方和管理者三方关系,就管理者而言,在阐述定价、雇佣、增长目标和融资等管理政策中执行复杂任务同时,还被赋予了劳资双方合作博弈“仲裁人”的角色,充当了协调劳资之间的分配要求权冲突的中介角色(青木昌彦,2005);第二级扩展——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政府或者通过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或者通过劳动用工制度等微观规制,调整劳资关系、促进劳资之间走向合作、实现共赢。围绕上述内容,论文详尽地剖析了劳资关系的运行机理、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结合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运行的具体实践,提出当前协调劳资关系、控制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建构框架、实证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与技术路线,为解析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问题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架构,全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提出理论假说及其分析。本章着重阐述了劳资关系具体内涵,将其看作一种具有双重意义的社会生产关系,进而从原初意义和现代意义来考察特殊性意义的劳资关系和一般性意义的劳资关系。在这种双重意义的劳资关系中,劳资双方在利益关系、权利关系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均体现出不同意义的二元特性:在利益关系中表现出劳资之间并非只存在单一的对立性、而是兼具对立与统一的二元性特征;在权利关系中表现出劳动力产权所属的二元结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出同时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二元属性。随着劳资关系主体从典型的劳资“两方”向现代劳资关系中衍生出的两级扩展、包括劳方、资方、管理者三方以及劳方、资方、政府三方的转变,这些特征变得更为复杂。但总的来说,在表现形式上仍集中体现在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合作上。本章最后归纳总结了新古典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管理主义学派等关于劳资关系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劳资关系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理论平台。
  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核心,为劳资关系问题的解析建构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本章从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序贯博弈三个基本模型的博弈分析入手,模拟劳资之间冲突与合作行为,对劳资关系制度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做出初步的判断:博弈规则的不同,制度框架的差异往往会使得劳资关系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劳资关系制度作为一个不断进化且受系统内部制度关联相互约束的博弈均衡表征,其制度体系的构成,特别是基础性制度的内容及特征至关重要。显然,在这里由基础性制度所决定的博弈规则、制度框架是劳资关系制度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据此判断,本文在对美国、德国、日本三种劳资关系制度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探索不同的劳资关系协调模式背后的共同基础——确立及维护权利相对平等和力量相对平衡的制度要素,进而建立以基础性制度和衍生性制度为主要结构的劳资关系制度体系。其中,劳资产权制度和劳资组织制度又是该体系的基础性制度,而集体谈判、三方协商、共同参与和利润分享机制则是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调整劳资利益、缓解劳资矛盾、实现劳资合作的具体机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劳资产权制度平等与否、劳资组织制度平衡与否,对于劳资双方的策略博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两个基础性制度之间又是一种互补关系。平等的劳资产权制度是劳资组织制度平衡的基础,而劳资组织制度平衡(即劳资力量的平衡)又是劳资产权制度平等(即双方权利平等)的保障。
  第四、五章是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对转型前后中国劳资关系的发展演变作了回望比较分析。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劳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形式上的劳资合作关系、劳动者与政府实际上形成的劳资关系或行政隶属关系。在“患均不患寡”的平均主义通行原则下,这一时期的劳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显性的合作与隐性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获得独立主体地位的劳方与资方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利益为主要动力和目标进行了重复博弈。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劳资双方在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劳资纠纷而导致的契约解除等诸多问题上,“资强劳弱”特征日益强化。随着资方主导地位的形成与劳方的不断“弱化”,劳资矛盾逐渐凸显,显性合作向显性冲突转化。
  第五章应用劳资关系制度体系理论分析框架,以基础性制度为切入点对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作为劳资关系制度系统中的基础性制度,是劳资关系问题的“概要表征(浓缩信息)”(青木昌彦,2001)产生的基础(源泉)。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发生改变,会使人们形成新的“共有信念”,进而产生新的劳资关系制度。因此,要实现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就必须具备两项制度基础:一是相对于劳资双方各自拥有的要素享有相应的、平等的产权制度,二是要有劳资力量相对平衡的组织制度。“《劳动合同法》与华为辞职事件”和“山西矿难事件”两个案例表明,不平等的产权制度与不平衡的组织制度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企业制度发展阶段与劳资关系变迁的考察指出,在三十年来的改革与转型中,我国企业迅速经历了一个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非企业的行政附属单位向现代企业的制度变迁过程。这种嵌入式、后发性的企业生发的背后,潜隐着劳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发育的滞后。“单腿改制”使得“资强劳弱”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制度上进一步得以强化。
  第六章先后引入了现代劳资关系两级扩展的分析。首先,分析了第一级扩展中三方主体之一的管理者,结合青木昌彦在企业制度理论中提出的法人管理主义模式,展望了在未来的企业制度下新型劳资关系的运行模式。同时,针对我国转型期“强资本,弱劳工”的劳资关系格局,提出建立劳资权利相对平等的双产权制度、劳资力量相对平衡的双组织制度以及多方协调机制,通过合作博弈,实现劳资双方平等对话,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其次,分析了第二级扩展中三方主体之一的政府,具体探讨了政府在促进劳资合作博弈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估了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进程中的绩效,同时针对目前尚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和政府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了七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四年多的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可以说精准扶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
学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内容来推进,并站在国家战略布局层面提出了相关理念和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领导人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首次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秉承着绿色、可持续,这种理念也融入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绿色建筑”正是由此产生的,其提倡的是建筑项目要以保护生态、节约能耗
学位
目前,邪教问题是全世界的一个共性难题,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当前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上世纪末,以“中功”“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悄然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邪教在信息化背景影响下活动更加频繁和隐蔽。虽然近几年,公安机关加大了对“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组织和骨干成员的打击和惩处,但对其信徒的教育转化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在新
开展市场监督管理,保证市场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平和谐,历来是我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行政职能。2013年机构未改革以前,开展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部门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监管、物价监管等各职能部门,机构众多,职能繁杂。从2014年开始,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在市场监管方面陆续开始了“大部制”机构改革。时至今日,大到省级层面,小到县级层面的工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应运而生,传统安全监管模式受到挑战,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重大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安委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使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延伸到最基层,协助打通安全生产监管“最后一公里”,是新形势下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效能的迫切要求,对于缓解基
学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污染却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针对我国原有环境执法体制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之处,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执法体制改革。201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包
学位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亦或党派、甚至国家而言,不断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对于团结人民、获取人心、赢得胜利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创立至今,在近百年披荆斩棘的发展过程中,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主动发现自身存在问题、勇于刀刃向内进行解决。而要想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党的自身健康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强化党内监督。党的十八大至今,
学位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人口老弱化、村庄空废化、生态环境污损化等为典型特征的“乡村病”。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域空间最基本的单元,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地理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吉林西部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与传统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相比,生态脆弱区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转型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日益减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日趋频繁。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不同于城市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为隐形交易的状态,难以对交易双方的权益进行保障,而且还使价格机制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集体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价格是关键。目前,国家没有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连接的纽带,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承载空间,发挥着资源配置调节的关键作用。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过程中,土地也经历着一场城镇化,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产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生态风险评价是一种依托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综合视角,以区域的景观格局为评价对象,定量评估土地生态变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