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加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城市精细化治理成为治理现代化重要且紧迫的落脚点,城市发展也由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更多的挑战。传统基于千人指标、服务半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已难以满足居民的差异化需求。而社区生活圈规划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社区空间单元进行划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提供了新视角,成为了居住区规划转型的方向。但过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中居民行为活动数据以及全量设施数据获取难度较高,使得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受到掣肘。随着技术发展,大数据为新时代下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结合客观物质环境评价和居民主观感受,从基于新标准的设施达标率、基于步行的设施-人口空间匹配度以及基于居民问卷的设施使用满意度三个方面分析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为同类型城市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社区生活圈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社区生活圈的圈层体系、识别方法以及理念应用,梳理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的角度及空间布局等相关研究,阐述了从设施供给侧和居民需求侧分析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供需匹配程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利用POI、开放地图、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借助Arc GIS以及等时圈工具计算设施达标率和设施-人口空间匹配度,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测度结果各划分为四个等级,结合设施和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客观物质环境的角度刻画设施配置现状特征。再次,借助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从居民主观感受的角度分析各类设施服务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测度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比较设施使用满意度与设施达标率、设施-人口空间匹配度测度结果的异同,总结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以“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为原则,按照“设施分类、空间分区、层级提升”的配置优化思路,从完善基础供给、优化设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保障规划实施四个方面提出各类设施的配置优化策略,为宁德市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提供规划指导。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是人类因地制宜营建而成的古老家园,依托生态,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点滴,是重要的“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在不断拉大,村民的进城就业导致了村庄常住人口锐减,承载了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村落空间环境日渐衰败,传统村落正在逐渐“空心化”,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福安市康源传统村落为例,希望对其通过活化利用进行
学位
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学交换、光通信、信号处理、核聚变、安全信息贮存以及现代军事等领域中有着潜在而广泛的应用。随着超快激光器和非线性测量技术的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探索、设计、合成具有良好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新材料,尤其是光限幅材料。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光限幅材料有金属类、半导体类、有机染料等。而具有高度定制化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在这方面的应用报道却比较少。本课题选用表面配位金属-有
学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尚不完善,传统的村庄规划大多从宏观的层面关注村庄的发展与建设。一方面,乡村规划内容以文字条文为主,用语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乡村设计正在起步,规划控制缺乏弹性,设计实施难以深入,导致乡村建设失控无序,设计问题层出不穷。导则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控制工具,然而现有的设计导则,大部分是针对城市而制
学位
偏振光探测器在光学和光电子器件等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二维材料是组装偏振光探测器件的重要基础材料。目前,传统的二维无机材料存在合成工艺复杂、器件集成繁琐和难获得大尺寸晶体等尚需改进之处,而二维多层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结构各向异性强、合成条件温和、晶体易制备和相稳定等优势,已逐渐发展成为偏振光探测领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候选材料。本文以三维钙钛矿AMX3为骨架模板,将芳香胺作为层间阳离子,通过“
学位
传统聚落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情结的情感维系。伴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发展,聚落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下,传统聚落及其建筑面临着衰落乃至断续的危机。研究传统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是对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劳动人民的营造智慧和乡土基因的传承。椿阳村传统村落位于戴云山脉下,隶属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属山区河谷地形传统聚落。村落位于大樟
学位
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营建等空间营建中颇具传统智慧。伴随国家文化自信、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传统村落价值的挖掘日益受到重视。流域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扮演交通枢纽这一重要角色,是地理、文化高关联度的人聚单元。大樟溪流域是福建省中部传统村落分布的高集聚区,具有高山广水茂林、多元文化的地域特色,成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的典型地域单元。在此背景下,研究大樟溪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有助于从区域角度、系统性挖
学位
近年,雨洪、内涝灾害频发,传统聚落却能“独善其身”。一方面得益于“靠山、临水、让田”而居的传统聚落择地智慧;另一方面源于先民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与洪涝灾害相斗争中积累的一系列低影响、多功能复合且暗含生态理念的在地理水智慧。本研究以福建省山地型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呈现其在防洪、排涝、用水等方面的理水模式与营建智慧。探究区别于城乡“雨污收集-输送-污水处理-排放”的有组织、集中快排的排水组织方式
学位
随着我国高速城市化的发展,生产力与资本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聚落的发展节奏被彻底打破,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的乡村聚落,已经成为新时期不平衡发展的牺牲品,乡村内部逐渐衰败,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逐渐激化。自2013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伴随国家的政策推动广泛地走向人们的视野,在提升乡村生活品质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家进一步肯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提出了实
学位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城市公共空间对居民健康的作用停留在通过强制性规范、标准及导则来保障基本的环境卫生与活动安全,在提升健康状态与引导健康行为方面尚显不足。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慢性病频发以及“非典”、“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对抗未来疾病风险的能力,积极主动的保健意识开始觉醒,城市公共空间急需调整以适应居民愈发强烈的保健需
学位
城市已经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区域,城市空间的低碳转型是降低城市能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空间形态对城市物理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深刻的影响了城市能源使用。住宅建筑周边空间形态与居民室内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对降低住宅能耗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对于不同气候地区住宅周边空间形态对住宅能耗作用关系的差异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本文以连江县(夏热冬暖地区)和长兴县(夏热冬冷地区)为案例点,定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