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区域变异规律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由于人类通过利用土地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活动而使得一个地区的土地结构和土地特性发生改变,它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和热点之一。在目前福建省土地利用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对福建来说,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提高福建省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福建省1996-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采用GI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及各设区市建设用地的数量与结构变化、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系数、建设用地的流向及区域差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分析以及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建设用地作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阐述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全省及区域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设区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相似性,但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规模大于内陆地区;(2)从变化幅度、变化速度上看,沿海地市的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快于内陆地市;(3)在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上,各地类变化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其经济发展布局相关;(4)50.3%的新增建设用地量直接来自耕地,各设区市各地类新增用地占用耕地系数存在着区域差异。2、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型对福建省及区域进行评价,对全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演变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不稳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对应性,厦门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大,三明市最小。3、利用统计分析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及区域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总人口、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福建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推动个设区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因素既有差异性也有一定的共性。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对福建省建设用地进行预测,并以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此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结果的可信性比较大,福建省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139191公顷。5、提出了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实施节约用地策略、科学的预测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促进土地利用平衡。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我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的角度阐述农地使用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解放后农地使用制度变迁的过程及每一阶段
采用变坡实验水槽研究了坡面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流态,流速,水深及阻力系数随流量和坡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坡度5°-25°,单宽流量为0.625×10^-3-12.5×10^-3m^3/(s
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使试点地区相关试点企业财会人员在实务操作中能准确理解和执行财政部《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的规定
[目的]构建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验证miR-204与AQP1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204与AQP1基因的结合位点;荧光定量PC
民航机场是航空运输链中旅客、货物和邮件的起始点、转接点和终结点,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机场关注的焦点一直是航空安全、优质服务和经营效益三个方面,面
目的:探讨套管针,静脉帽,3L输液袋输液技术推广应用价值。方法:1992年6月-1998年9月,外科住院病人采用套管针,静脉帽,3L输液袋输液8000余例次,观察最初270例静脉发生率,对比51例3L袋残液培养与42例传统输液残液培养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43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测试,并与241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躯
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探索构建了"情境导入、问题确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四步教学方法。几年实践下来,该教学方法使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给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对于云南这样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