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源对腾冲热泉嗜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嗜热酶活性菌株筛选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聚糖酶和纤维酶是重要的饲用酶制剂,在饲料生产中,普通酶制剂因无法耐受高温加工环节,其活性大部分丧失。因此,开发耐高温的饲用酶制剂一直是饲料工业的重点研发方向。热泉属于高温生境,该生境迫使微生物进化出特殊的生理机能、遗传基因和适应机制,是寻找高温酶等新型酶资源的重要来源。腾冲,位于中国云南的西部边陲,以奇异而壮观的地热景观著称于世,前期研究表明,该生境蕴含丰富的嗜热微生物资源。
  当前可培养微生物仅占全球微生物总量的不到1%,未培养微生物的可培养化,仍然是学者们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BiologECO技术结合自然环境模拟培养及混合培养的优势,突破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局限,且由于BiologECO微孔板底物碳源的多样性,可满足不同的微生物生长所需,这给我们挖掘新型的嗜热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机会。
  本研究以腾冲热泉群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ECO技术,结合BiologECO微孔板富集培养、纯培养、免培养等手段,旨在探究不同碳源对腾冲热泉嗜热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筛选嗜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菌株。
  本实验选择腾冲3个热泉群(猴桥镇黑泥塘热泉群、滇滩镇瑞滇热泉群及中和乡欢喜热泉群)中的18个样点,展开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基于BiologECO技术,获得腾冲热泉18个样点环境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与代谢功能多样性特征,建立适合经BiologECO微孔板富集后有效分离培养体系。结果显示,18个热泉环境微生物群落按照对底物的利用能力共分为3种代谢类型,HNT-2、HNT-7、HNT-3、HNT-5和HXQ-WQ的微生物群落对所有碳源底物的代谢能力较高;HXQ-HB-1、HXQ-HB-2、HXQ-HB-3、JZ、GXS-2、GXS-3、HNT-1和HNT-6对底物的利用能力次之;JML、JMW、XRD、GXS-1和HNT-4对底物的代谢能力较低。
  (2)基于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选择HNT-2和HXQ-WQ热泉样点的6大类碳源富集培养物,研究不同碳源对嗜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次测序共注释得到原始序列1,971,621条,平均序列长度为417bp,共聚类得到590个OTU,分属于48个门、86个纲、141个目、192个科和268个属。对结果进行分析显示,不同碳源的富集培养,改变了腾冲热泉嗜热细菌群落结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8.61%)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7.94%)为优势种群,其丰度得以极大提高;Heatmap图显示,氨基酸类和糖类富集物细菌群落丰度较高,而醇类、胺类丰度较低;Venn图分析发现,不同碳源富集培养物中存在大量的特有细菌类群;6大类碳源对潘隆尼亚碱湖杆菌属(Pannoni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厌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喜热菌属(Caloramator)、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等类群的生长具有显著性影响;16SrDNA功能预测可发现非常丰富的功能基因。
  (3)基于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按BiologECO微孔板31种碳源设计6大类分离培养基,对18个样点的富集培养物进行嗜热细菌的纯培养分离,研究不同碳源对可培养嗜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纯培养共获得920株嗜热细菌,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52.0%)、厚壁菌门(Firmicutes,30.3%)、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us-Thermus, 6.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绿弯菌门(Chloroflexi,2.1%)下的10个纲,22个目,36个科,65个属及2个新分类单元。结果显示,不同碳源的富集培养,导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得到极大提高,并出现大量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成员;氨基酸类碳源的添加,可提高嗜热细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糖类碳源的添加,有望获得的更多的特有类群。
  (4)通过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了2个潜在新分类单元侯选新属KallokreneroseusCFH73958Tgen.nov.,sp.nov.和候选新种RubellimicrobiumsediminisCFH75288Tsp.nov.的分类学地位,并完成其科学命名。16SrRNA基因登录号分别为MK395365、MK433208,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DDBJ/ENA登录号分别为VIYF0000000000、WYDP00000000。
  (5)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对920株嗜热细菌进行嗜热酶活性菌株筛选,共得到96株木聚糖酶活性菌株(阳性产出率:10.43%)和28株纤维素酶活性菌株(3.04%),其中24株具有双酶活性。结果分析显示:氨基酸类碳源的添加,可提高木聚糖酶菌株的丰富度;醇类碳源的添加,可提高产酶菌株的多样性;酸类或醇类碳源的添加,可获得更多的双酶活菌株。
  本研究为热泉生境嗜热细菌的分离培养提供指导,可加强我国热泉生境嗜热细菌与产酶菌株资源的挖掘,为水产饲料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嗜热酶菌株资源。
其他文献
多锚单片张网是我国辽东湾海区较为重要的生产网具之一,为了掌握该类型网具的网目尺寸对渔获量、渔获种类以及所捕对象规格等指标的影响,2018年对辽东湾沿岸的锦州、盘锦等地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调查。于2018年10月份和2019年4月份在锦州附近海域分别进行了秋季和春季多锚单片张网网目尺寸为25mm、35mm、45mm的试验网与生产网(18mm)对比的选择性试验,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多锚单片张网的结构优化提
为了探讨稻田处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尾水的效果及可行性,为集约化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本试验在室内水温22~30℃、盐度2.2~3.5条件下,研究了常规换水(A)、简易循环水(B)和虾稻循环水(C)3种养殖模式中对虾生长、水质变化规律及水中细菌特征。试验对虾初始体长为2.61±0.18cm,每个模式3个平行,饲养于9个容积为400L的圆形玻
体色是彰显观赏生物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作为目前较受欢迎的观赏鱼品种之一,其体色发育过程存在十分明显的转色阶段。本研究以白条双锯鱼发育过程中特征鲜明的3个阶段为样本材料,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和miRNA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和相互作用预测,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同时,以4月龄幼鱼为对象,研究天然虾青素对其色素沉
水体是海参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可持续健康养殖的关键。本团队针对海参池塘水质管理技术的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水质管理技术-养水机技术,可改善池塘水质,已得到相关生产实践和科研结果所证明。本实验以海参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养水机三种工时配置对参池的影响,分别为日运转:18h组、12h组、6h组,选取水环境中温度、盐度、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初级生产力为检测指标,对
学位
Apelin是一种活性多肽,具有促进摄食、增强免疫、调节能量平衡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显示,apelin能够调节哺乳动物的摄食,而关于apelin对鱼类摄食调节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具体机制也尚未明确。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内外试验探究了Pyr-apelin-13对鲤摄食和生长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禁食对鲤摄食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在下丘脑中,禁食会显著抑制agrp、ca
学位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是氧依赖性基因表达变化的主要调节因子,其在免疫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HIF参与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为我们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目前在鱼类中关于HIF的免疫调控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对鲤HIF家族进行全基因组识别、起源进化及组织表达分析等,并研究了黄河鲤(Cyprinus carpio)初次感染及二次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学位
巨噬细胞表达基因1(Macrophage-expressed gene 1,Mpeg1)是一种成孔蛋白,由N端高度保守的MACPF结构域及C端的跨膜结构域组成,MACPF结构域的跨膜螺旋簇可通过构象改变插入细菌细胞膜介导孔道形成,造成细菌损伤,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体型优美、肉质鲜美,是黄河流域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随
学位
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于集约化养殖和不科学的管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相失衡和蓝藻水华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的应对方法各有优缺点。相对于传统化学控藻产品,植物源物质具有容易降解的环境友好特性而且资源丰富,成为藻华生态防控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野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是我们前期实验筛选出的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
尖头大吻鱥(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属于冷水性小型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山涧溪流中,由于长期适应于在冷水中生活,因而对水温升高十分敏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冷水性鱼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减少,通过对冷水鱼高温胁迫效应和适应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尖头大吻鱥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前期设置多温度梯度的预实验,同时对11℃以及高温处理12h的16℃、26℃的尖头大吻鱥脾脏组织进行
黄河鲤(Cyprinus carpio)是河南省重要的鱼类经济物种,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和规模的提高,黄河鲤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给我省黄河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因此,深入研究黄河鲤免疫防御机制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黄河鲤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其适应性免疫尚不完善,先天性免疫在其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补体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御病原感染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