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验与模拟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研究

来源 :魏妍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水资源持续短缺的背景下,旱灾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日益加剧,旱灾风险管理是降低旱灾损失、提高抗旱能力的有效手段。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是旱灾风险管理的核心,但由于旱灾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目前关于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对旱灾风险相关概念和成因机制缺乏统一认识;评估对象针对性不足、缺乏实际旱情灾情的验证;评估结果较难体现农业旱灾风险形成物理过程等问题。安徽省淮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特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该地区旱灾频发,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为此,针对当前旱灾风险定量评估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平原为实证区域,结合作物受旱试验与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ter)作物生长模型,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识别、承灾体受旱响应机制解析、承灾体干旱灾损敏感性定量评估和旱灾损失风险定量评估四个方面开展了基于试验与模拟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为开展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识别的定量研究、明确安徽省淮北平原农业干旱发生规律,基于长历时气象序列对不同强度的干旱事件进行了频率估计,比较分析了研究区域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选取标准化降雨指数和综合气象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基于游程理论识别确定了安徽省淮北平原各市1955-2012年间干旱事件的特征变量,利用Copula函数构造了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对比分析了不同干旱指标的识别结果,并绘制了区域干旱特征分布图与不同等级干旱重现期分布图。结果表明,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的淮北市、宿州市属于干旱事件高发区,但平均干旱烈度较小,南部的淮南市、蚌埠市干旱发生频率较低但平均烈度与历时较大;全区域内夏季(6-9月)干旱频发,与代表性夏季作物(夏大豆、夏玉米)生长周期重合。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农业旱情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后续开展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2)为揭示作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损失响应机制,结合作物受旱试验从生理生长与产量形成角度定量分析了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灾损敏感性大小。以2015-2016年夏大豆水分亏缺盆栽试验为基础,定量比较了大豆各生长阶段受旱对生长指标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了各阶段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与生长和产量指标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大豆干旱灾损敏感性大小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分枝期是大豆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严重干旱胁迫会影响叶片发育与物质积累;花荚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干旱胁迫会直接造成减产;后期恢复灌溉存在补偿效应,且复水越早补偿效果越好;不同生长阶段的大豆干旱灾损敏感性大小排序为:花荚期>鼓粒成熟期>分枝期>苗期。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灌溉模式提供参考,验证了作物干旱灾损敏感性曲线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3)为从干旱致灾过程出发实现作物干旱灾损敏感性的定量评估,构建了基于灾损曲线的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灾损敏感性定量评估模型。运用2016-2017年田间观测试验数据对DSSAT模型进行了参数本地化调试和验证,基于S型灾损曲线建立了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灾损敏感性函数。结果表明,由于干旱胁迫的累积效应,土壤水分与作物蒸发蒸腾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具有明显滞后性;夏玉米苗期受旱造成的损失量不大但损失的增长速度较快(易达到旱灾发展转折点)、相对损失程度较大,拔节期受旱造成的损失量大但损失增长的速度较慢(易达到旱灾发展致灾点)。因此,应严格监测控制苗期干旱胁迫程度、保障拔节期充分灌溉。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淮北平原灌溉制度和种植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后续构建区域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提供实现途径。(4)在上述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识别、承灾体受旱响应机制解析、承灾体干旱灾损敏感性定量评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作物受旱响应机制和干旱致灾理论在农业旱灾损失风险定量评估和实际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构建了基于旱灾损失风险曲线的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基于干旱事件识别结果和经本地化参数调试与验证的DSSAT模型,构建了“干旱频率-作物因旱损失率-灌溉水平”关系曲线,并绘制了研究区域旱灾损失风险分布图,对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安徽省淮北平原西部各市损失风险较高,阜阳市减产率在80%以上,亟需提高当地的抗旱能力;充分灌溉条件下各市的平均减产率降低了34%-56%,淮南市的灌溉抗旱减灾效果最为明显,结合“淮南市平均干旱历时长、干旱烈度大”的特征,建议对淮南市农业灌溉制度的优化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有助于从实践层面提高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水平。综上所述,论文从旱灾风险物理成因角度,结合作物受旱试验与作物生长模型模拟,在安徽省淮北平原开展了区域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在学科发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旱灾形成过程的认知解析,促进了水利科学与农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在社会经济方面为提高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正>1工程案例简介该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道路全长为1.7km,呈东西方向,道路红线宽度为25m,为双向四车道。如表1所示,为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参数。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的特点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市政道路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可选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和传统的基层施工技术对比,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具有较强的韧性刚度和稳定性。由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主要由水胶凝料和骨料混合而成,属半刚
期刊
目的 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桡侧扇形固定与尺桡双侧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扇形组(采取桡侧扇形固定)与交叉组(采取尺桡双侧交叉固定),每组4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肘关节优良率、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rrying角(提携角)及Baumann角(肱骨角)丢失
中国作为氧化铝生产大国,每年排放的赤泥高达数百万吨。赤泥的强碱性使其重复利用受到限制,所以我国目前处理赤泥的主要方式为筑坝堆存。然而,赤泥坝发生变形或失稳,将会引起土壤、水体以及大气的污染,对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对松散赤泥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焦作市某铝厂松散赤泥堆积场为研究背景,首先通过室内常规试验以及微观分析等室内试验,对松散赤泥的物理参数以及微观结
混凝土搅拌过程动态复杂,既有物理作用,又有化学作用。目前大多数对搅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方面,忽略了搅拌过程和搅拌方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强制式搅拌机是目前混凝土搅拌领域的主流机型。由于混合料的多样性,搅拌转速有多样性的需求,导致强制搅拌在搅拌质量、效率、能耗、磨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强力搅拌机由于搅拌装置与输料装置分离,极大提高了物料的搅拌效率。强力搅拌机对各种精细料的适用性较好,目前在混凝土领
学位
高温高压处理Ⅱa型钻石的研究已开展了很多工作,然而,仍有少数样品缺少典型的鉴定特征。为了解决实验室钻石鉴定工作中遇到的Ⅱa型钻石颜色成因问题,本文选取了褐色钻石、无色近无色钻石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褐色Ⅱa型钻石高温高压处理前后、无色近无色未处理及处理Ⅱa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谱光谱等谱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天然还是处理Ⅱa型钻石中都可以检测到3107cm-1吸收峰,31
<正>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电"由何而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磁生电"的过程中,采用了"逆向思维"、"科学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而在学习发电机的过程中,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图片和模型,解决有关问题,同时通过"三峡工程"、"磁记录"等内容,把所学知识应
期刊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酸化解堵技术愈发成熟,其在我国油田生产环节所起到的作用已得到从业人员的广泛认可,因此,加强酸化解堵工艺研究,对于我国油田开采工作而言十分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油田常见堵塞类型为切入点,针对油田酸化解堵工艺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借此可对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一定借鉴价值。
气井的长时间生产会导致生产管柱出现堵塞现象,不仅会增加气井开采的施工难度,而且对修井作业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大幅度地降低气井的产气量。气井堵塞物的主要类型有井下腐蚀产物、钻井后的残余物、天然气水合物、相关化学药剂、元素硫等。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地层采出水的运移,井筒内还会存在一定的结垢堵塞问题。目前我国气井解堵的方法一般分为物理解堵法、化学解堵法或二者结合的方式。物理解堵法是通过声波、
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通过一个单一硬件平台同时实现雷达和通信两种功能,可以在目标探测与识别的同时进行无线设备之间的信息有效传输,为缓解频谱拥塞危机提供了可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针对一体化系统雷达和通信两种功能共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球型码的通信雷达一体化方案,将通信信息通过索引调制的方式嵌入到雷达波形中,利用丰富正交基的特性实现高速通信,且不影响雷达探测性能,提高频谱利用效率。针对提高通信雷达一体